温州立人集团巨额民间借贷泡沫是如何吹破的
2012年03月02日
2月27日,温州立人集团案件中的147名债权人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状告泰顺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对立人集团大规模吸存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要求判令国家赔偿6864万余元,法院表示将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这个涉资45亿元左右、牵涉逾7000人的全国民间借贷大案再次被推入公众的视线。
立人集团已明显资不抵债
泰顺县地处温州最偏远山区,与福建北部接壤,属温州欠发达地区。温州立人集团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金3.2亿元,法人代表董顺生。集团下属36家独资、控股、参股企业,分布温州、上海、内蒙、江苏等地,经营范围涉及教育、房地产、矿产等。
据有关审计部门等方面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立人集团债务危机苗头在2009年就出现,当时欠款已经达10亿多元,通过月息3分左右的高息勉强维持,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崩盘”。政府有关方面称,债务涉及人数逾7000人,集团现有资产还在进一步核查之中。审计方面初步核查,与公司所称有50亿元—60亿元的数据差异较大,实际已明显资不抵债。
据有关审计方面匡算,10多年来公司支付的利息累计高达30亿-35亿元。泰顺县委书记张洪国称,政府、企业和债权人都希望能够有效化解立人集团的危机,但是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情况下,集团多个房地产、煤矿项目都在国家政策调控的范围。政府在企业自救乏力、政府帮扶有限及债权人诉求强烈的情况下,不得不对立人集团采取监管措施,实行控人、控资、控解。
办教育赢口碑吸引资金“滚雪球”
1998年8月,董顺生瞅准泰顺县教育资源匮乏之商机,联合6名股东合资60万元,租用一家陶瓷厂,首创民办育才高中,他任校长。2001—2003年,又相继开办育才初中、小学和幼儿园。
多年来,育才学校投入资金数亿元,形成了学生4760人、教职员工1000多人的规模。高中、小学为温州市现代化学校,初中为省级示范学校。
办学之初,董顺生为了解决资金之匮,通过亲朋好友吸收民间借贷。但办教育是个长远事业,短期难以获得回报。办学头几年,育才一直亏损。
为弥补教育之亏,从2003年起,董顺生抓住当时矿产、房地产业等暴热、暴利的机会,相继到内蒙古鄂尔多斯、江苏淮安等地开拓矿产、房地产,走“以矿补教”“以房补学”之路。他利用“明星”效应及做人低调、信誉良好、产业看好等优势,大量吸收民间借贷。
10多年来,尽管利息如此之高,对董顺生资金成本压力超大,但他一直稳兑利息。有时他甚至提前支付利息,谁想拿回本利,随叫随还,从不拖延。这一信用在当地广泛产生口碑效应,债务人李先生等多人对记者坦言:“人人都是自愿的。”
立人集团在2011年4、5月起,就已到了资金链断裂的边缘。为了把这场“豪华游戏”玩下去,立人集团推出4分、5分、甚至6分利高息揽储。由此,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跟入越滚越大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