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陈之世,禅业微薄,原自宋末以来,江南僧人群趋义学,外国僧人来华甚少,禅法亦随之而衰落。荆、蜀稍有行者,亦是鳞爪之介。唯慧文一系之禅法,由北而南,最后定居于浙江天台山。其传承自成一系。慧文是西魏、北齐时著名禅师。其禅法远以《安般守意经》、《般舟三昧经》所述禅意,而以般舟系大乘禅法为其心要;近取北地六家禅师明、最、嵩、就、鉴、慧用心之法而予发展;以三论师观行为基础,兼取瑜伽师之观行,提出多用觉心之禅观方法。其徒慧思,从受观心之法,悟法华三昧之旨,践行随自意三昧及四安乐行。著《大乘止观法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随自意三昧》、《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慧思之高足智,禀受安乐行,得入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照了法华,如高山之临幽谷;达诸法实相,如长风之游太虚。著作甚多,立一大体系,成为后来隋代所建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思、二师,于衡岳、天台一带弘扬禅法,使陈朝禅业不甚寂寞。
北魏禅法,在其初期传布很广,罽宾禅较为流行,其间以玄高为最著,前已述之。到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毁法之时,稍至衰歇。几年以后,文成帝即位,明令重兴佛教,禅法为之一振。至孝文帝即位,禅法大行北土,历久不衰。其禅风特点大凡有三:一是一般僧人悉皆禅讽,不以讲经为意,至使坐禅者不明经义,徒事修持。二是禅居石窟与山寺之风盛行。坐禅僧人,宜栖穴处,则凿窟以为禅居。当时鹿苑凿石窟以供僧寂尘,于武州凿石窟乃为禅居,俱在平城郊外。孝文帝迁都洛阳,又于龙门凿山造窟。建立新禅寺,往往设在山区,其中以嵩山最为典型。太武帝时,僧周已居嵩山头陀坐禅,此山渐为禅僧集居之地。其后坐禅师创立嵩阳寺,集众虔诚禅寂,六时靡辍。又有少林、间居、栖禅诸禅寺之创建,使嵩山之法誉遐迩,流芳后世。三是印土东来之大师所授禅法,均有其理论根据。北魏后期著名禅师佛陀扇多和勒那摩提所受禅法,当属瑜伽师宗。另一禅学巨匠菩提达摩所授禅法,源出性空之宗,兼有瑜伽禅意。
北魏之禅法,上承北凉、后秦之脉络,下续隋唐之法绪,继往开来,替相转递,终于在其冶炼禅法之熔炉中,酿出一股新的禅流,即达摩禅法,自菩提达摩由南天竺东来中土,传其禅法,另辟新径之后,中国乃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之分。凡诸经论所说之禅法,名如来禅;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之禅经,为其初传之禅籍。祖师禅则是以经论以外之禅法,祖祖以心传心,心印相递,不立文字,即是菩提达摩初传禅法。菩提达摩大师,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深。其讲《楞伽》乃是宋译四卷之本,谓依“南天竺一乘宗”,即上乘《般若》法性之义,亦即取法于大乘虚宗。大乘虚宗,以无分别智,无所得心,悟入实相。依此正观,立证菩提。《楞伽经》虽为法相有宗之典籍,属瑜伽之学,但内容,着重于破除妄想,遣荡一切诸相,显示体用一如,即真如法身,所明在无相之虚宗。又达摩壁观之谓,乃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直不移,心无执著,遣除一切执见。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正是中道所诠之实相。此为达摩所修之大乘禅法,名曰壁观。其教法之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与时不合,遭传经律之人讥谤,门下只有慧可、道育二人竭诚事奉,经四、五年,达摩为其精诚所感,诲以“二入”、“四行”之法 ,并四卷《楞伽》授慧可以为印证。慧可传璨禅师、那禅师等人,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或言或行,亦以四卷《楞伽》为其心要,其后达摩禅法之传承,门叶繁茂,成一学派,名曰楞伽师。续及隋唐,立一大宗派,即是禅宗。北魏后期,达摩禅法一脉,是一主干,影响最 大。其主要禅籍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入四行论》、《少室六门集》等。
北魏至孝静帝,分袭为东魏和西魏。二魏之时,禅法之传承,达摩一系仍著。慧可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到邺都(今河南安阳市北)大弘禅法,达三十四年之久,但因屡受异派学者迫害,其后流离于邺卫(今河南安阳、汲县)之间,其禅法影响渐至消沉。慧可传法,承达摩“理 入”之旨,深信一切众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伪归真,就是凡圣等一之境界。指出生死无差别之义理,直显达摩正传之心法。
上接东、西二魏,即是北齐、北周二朝。慧可于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于弟子僧璨,但可、璨二师于时传法影响不及僧稠。北周武帝毁法时,僧璨往亚地舒州(今安徽潜山)司空山,十余年无人知之。后来僧璨南住皖公山,传法修禅,广弘定业,遂使禅法极盛于南地。
北齐禅师,僧稠最著。其禅法依《涅槃·圣行品》四念处法以修心。此法观身、观受、观心 、观法,其阶籍所由,步骤井然,故情事甚显,易于领会,遵行者众。僧稠之禅法,原在北魏末期业经弘传,于嵩岳、怀州、邺城各地练众千百,与达摩一系禅法并行于北土。入齐以来,更形宏盛,齐文宣帝躬自郊迎,礼貌优渥。其影响超越其他各家禅之上。撰有《止观法》二卷。北周禅师特尊僧实,曾受禅于勒那摩提,周朝上下,甚为礼敬。有弟子昙相等人,续至唐初传灯不绝。
自晋以来,北方传持禅法称盛,中外著名禅师多会萃于北地而后南下,遂使定业遍及南北。 但诸大禅师多兼立义学,凡谈义理,必依观法。而隋唐新兴之各大宗派,均有其独特观法,又悉以“定慧双修”自许。由此可见,禅法在整个佛学中地位十分重要。佛教禅法最重视师资传承,对隋唐各宗派之形成起过重大影响。(据飘雪文艺网 作者:刘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