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文化建设方面:净慧法师认为,近百年来中因禅门绝大多数参禅之士缺乏深厚的经教基础,不明修行的理路,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佛教的流传和发展。故此,他把佛教文化建设视为续佛慧命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从多方面大力推进佛教文化建设。一是尽力整理、出版佛教文化典籍,如影印《大正藏》、《卍续藏经》、《乾隆大藏经》、《净土藏》、《永乐北藏》等多部大藏经,面向全国各地寺院结缘供养。同时又编辑出版了《虚云和尚开示录》、《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虚云和尚全集》、《中国禅宗灯录大全》等重要著作和上百种佛教典籍。二是创办佛教刊物,如创办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的禅宗刊物一《禅》杂志,接办《正觉》,后改称《黄梅禅》,又创办《中国禅学》、《禅文化》、《河北佛教》、《一音》等杂志,对禅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上已提及他还参与创办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并任主编达二十年之久。三是法师幼读儒书,酷爱诗文,长习释典,深通经教:文思敏捷,落笔成章;勤于创作,著述丰富。其著作已公开出版的有《双峰禅话》、《入禅之门》、《生活禅钥》、《赵州禅话》、《坛经一滴》、《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心经禅解》、《何处青山不道场》、《经窗禅韵》、《禅在当下》、《生活禅语》等,其中《赵州禅话》、《入禅之门》有英文版,《生活禅钥》有日文版。净慧法师的著作是当代中国佛教思想的重要结晶之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宝库。
(三)佛教寺院建设方面:净慧法师高度重视寺院作为弘法基地的重大意义,他起衰继绝,兴复多处寺院,高树法幢。二十多年来,在河北兴复了赵州柏林禅寺、邢台玉泉寺、大开元寺,在湖北兴复了黄梅四祖正觉禅寺、黄梅老祖寺、四祖寺下院芦花庵、当阳玉泉寺、度门寺和黄梅五祖寺等。胼手砥足,殚精竭虑,大力推进所住寺院的建设,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如柏林禅寺和四祖寺等也成为了当代模范丛林。净慧法师十分重视僧团的道风建设,他强调要继承丛林传统,完善寺院各种管理规约,坚持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坐香、初一十五诵戒、夏安居、冬禅七。又针对各地僧团建设中的问题,告诫僧团要力戒官气、俗气、霸气、阔气,并侣导“四化建设”和强化“四种意识”。“四化”是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弘法要坚持大众化、生活要坚持平民化。“四种意识”是不断强化信仰意识,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力戒四气”、“四化建设”和“四种意识”的提出,切中肯綮,对僧团建设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净慧法师还强调,寺院要持久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关系,要求寺院本着”未结法缘,先结善缘”和“利益一方,服务一方,和谐一方,教化—方”的理念,努力和和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整合互动,以实现多赢的目标。净慧法师在复兴道场的过程中,积极组织信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救济活动,如赈灾、救济孤寡、助学、修路、打井等,深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和赞扬,为佛教的发展赢得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佛教僧才培养方面:僧人的培养、成长是关乎佛教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净慧法师高度重视僧才的培养,如他一接手赵州柏林禅寺,就一手抓殿堂建设,一手抓僧才培养,先成立佛格养成班,又在此基础上成立河北省佛学院,后又创立“双峰讲堂”。他为学院制定了“信、戒、学、修”的院训纲要,强调这是僧才教育的核心;又确定了“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办学方针,强调这是僧才教育的目标。法师还注重学风建设,提出“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以学导修、以修促学、学修并重”的教育理念,切合实际,意义深远。净慧法师非常关注寺院住持(方丈)的物色和培养,他在一批年轻有为的学僧中,选拔中坚分子担任寺院主持。每当修复一处寺院,法师就择贤德者任住持,放手让弟子独立主持寺院法务,在实践中使之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自己则不贪权、不恋栈,两袖清风,一衲飘然,继承先师虚云和尚遗风,其高风亮节,堪称典范:
三、 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从上述净慧法师的杰出贡献来看,法师是一位在佛教领域积极开拓、富有创造、有重大建树的当代高僧,他的业绩构成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一页,他也必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占有相应的地位。净慧法师的历史地位,我以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诠释、解读。
其一,生活禅的创立者。净慧法师之所以被教内外称为禅门巨匠,主要是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生活禅可以说是中国禅宗如来禅与祖师禅以来的一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而创立的新禅法。关于如来禅与祖师禅,我曾有专文论评(见《中国社会科学》⒛OO年第5期),此处不再赘述。净慧法师生活禅在继承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基础上又有哪些创新呢?我以为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强调“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法师还强调生活禅是一个大概念,不是小概念,生活禅要求将禅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越超,体现禅的意境。二是强调“将修行落实于当下”,认为生活禅的“着力点是把握当下一念:觉悟在当下,奉献在当下,修在当下,证在当下,受用在当下,保任在当下。”(《生活禅钥》)“ 当下”就是在那一时刻。生活禅强调要着力专注于当下这一念,也就是强调,禅修要落实于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中。三是强调觉悟与奉献相结合,“在觉悟中奉献,在奉献中觉悟△ 觉悟就是为了奉献,“ 在奉献中求幸福”,幸福就在于奉献,奉献人生就是幸福人生。相对地说,我以为生活禅区射于传统禅的这三个特色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是对传统禅的重要发展,这也是净慧法师成为当代禅门巨匠的主要根据。同时,净慧法师还率先坚持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和“禅文化夏令营勹又复兴柏林禅寺和四祖正觉禅寺等多处道场,还培养了若干禅门俊才,从而也有力地保证了生活禅必将得到持续地流传和持久地发展。
其二,“人间佛教”的开拓者。前已论及,净慧法师基于对中国佛教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中国佛教现实的深入观察,认为中国佛教要真正实现全面振兴,必须坚持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法师不仅是人间佛教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更是人间佛教的开拓者。法师对人间佛教有哪些开拓呢?—是为人间佛教的修行提供一种重要方式“生活禅”。法师说:“ 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生活禅钥》)生活禅是中国传统禅与人问佛教理念融合而成的发展模式与修学体系,是对人问佛教理念的充实和开拓。二是提倡“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具体说就是“正信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是为人问佛教的实践指明途径和方向。三是提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生价值论,要求“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和“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这对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佛教文化的阐扬者。净慧法师是一位创造力极为旺盛的禅师、学僧、诗人,如前所述,他主持整理、出版了大量佛教典籍,创办多种刊物,撰写了—系列阐扬禅学的著作和诗作,对中国佛教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些创作在未来必将“入藏”即收入《大藏经》而永垂不朽。净慧法师圆寂是佛教界的重大损失,但我深信佛教界朋友们一定能继承他的精神文化遗产,秉承他的弘法利生遗志,学习他爱国爱教的崇高品质,为生活禅的持久流传和拓展革富,为屮国佛教的弘法利生和键康发展,尽心尽力,努力不懈,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进展。(来源:凤凰网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