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6.顿悟解脱

    “顿悟”思想在佛教中不能说是禅宗最早提出的,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其他的一些佛教流派或文献中都有相关的思想观念,但在佛教史上大力倡导,极为强调,较突出的则是禅宗。

    《坛经》般若品中说:“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这是说由迷到悟的转化时间可以非常快,只在一念之间。所谓“解脱”就是由迷的状态到悟的境界。由迷到悟也就是由不认识自己的本性到认识自己的本性。如上所述,禅宗认同一些大乘佛典中说的人的自性清净、佛性本有。既然这样,那么禅宗所追求的觉悟或成佛实际就是一个人向内观照自己本性的过程。而觉悟或成佛的快慢取决于修行者向内认识自己本来清净的本性或佛性的快慢。如果一下子领悟了般若智或佛教的根本道理,那么这觉悟或成佛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不需要多长时间。因而,《坛经》般若品中说:“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坛经》思想中较突出的理论价值

    《坛经》的理论是在继承印度佛教经论以及禅宗前代祖师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虽然产生在古代,但在今天看来,其中仍有不少合理或科学意义的成分,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值得今人借鉴。笔者认为这方面的成分至少有以下一些较突出的部分:

    1.事物的变化和无常思想

    《坛经》中强调的佛教的“空”观念实际包含的是事物的变化和无常的思想。因为包括禅宗在内的多数佛教派别并不认为事物是完全的虚无,而是认为事物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主体。《坛经》要“空”的是事物的不变主体,强调只有消除了认为事物绝对不变的错误观念,才能不执著于种种虚假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在世间利益众生。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这种观念展示了佛教思想中的发展变化精神,对于人们认识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有积极作用,是一种合理的哲学思想,符合事物的客观情况,值得肯定。

    2.人认识的局限性的观念

    《坛经》中有很多关于“无分别”的主张。之所以要求无分别,实际上是认为用于分别的各种名相概念不能完全表明事物的本质或实相,即认为人的认识有局限性,有关名相概念可能产生误导。这种思想也具有合理性,因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往往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事物在不断变化,但人的认识往往不能同时变化,带有各种错误或虚妄。因而,人在描述事物时所使用的判断性言语通常是无法完全反映事物的。对于名相概念的准确性不能完全肯定,不能绝对化,要看到其不全面性或局限性。这种思想对我们今人在认识事物时也是有启发性的。

    3.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

    《坛经》在论及事物本质时所用的言辞前常常加上“不”或“非”等否定性的文字。这实际展示了禅宗所具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即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坛经》实际认为,要克服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或错误,就要在描述事物本质时有一种否定的意识,即要时时注意克服有关概念名相的局限性,要不断对错误的认识加以否定,在一系列的否定中去体悟事物的本质。这是禅宗推崇的思维方式,也是佛教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它对我们今天改进思维方法,时时提防片面性或主观性是有益的。

    4.智慧解脱的主张

    《坛经》十分重视佛教的般若思想,把其视为一种最高的智慧,认为人要获得觉悟或成佛就一定要掌握这种智慧。佛教认为,人生充满痛苦,而痛苦与人的无明或无知直接相关。灭除无明需要般若慧。《坛经》中倡导的这种观念即智慧解脱的观念。这虽然说的是佛教的智慧,但它强调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追求真理,追求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也是有激励作用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于真理的理解可能有不同,但对于真理的追求常常都是强调的。认识到真理或智慧对摆脱痛苦的重要性,并为获得真理而努力,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对于促进文化的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坛经》思想对佛教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佛教传到中国后有重要发展。佛教在中国后来形成不少宗派。在各个佛教宗派中,发展最迅速或最顺利的就是禅宗。而《坛经》思想对于禅宗扩大影响,对于促进佛教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上所述的《坛经》思想中强调的一些佛教基本义理的重要部分,对禅宗的发展,以至中国佛教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但《坛经》中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思想是其“佛法在世间”的思想。

    《坛经》般若品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在惠能等禅宗高僧们看来,佛法是世间中的佛法,觉悟是在世间中的觉悟。要离开世间去觉悟无异于寻求长了角的兔子,是徒劳的。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就是为了使众生脱苦,但众生是生活在世间的。因而,所谓解脱就是在世间中消除痛苦;所谓觉悟就是认识世间的本质。这些都只能是在世间中完成。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坛经》接受《金刚经》等般若经典的思想,大力讲事物为“空”,要求信众不执著于外部事物。但这并不是认为世间一无所有,完全虚无。《坛经》并不认为人们在世上的活动无意义。它实际上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各种修行活动其实是围绕世间来进行的。佛教在创立时最初提出的“四谛”理论就是以使有情摆脱痛苦为目标的,后来的佛教教义尽管有发展和变化,但其根本宗旨一直是强调要为众生拔苦与乐。如果把世间一切事物看成绝对的虚无,那么佛教的各种佛事活动也就没有意义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不同于一般思想流派所具有的特性。它必定要展示其超凡入圣的一面,必定要表明其不同于世间一般思想的观念。在佛教创立之初,佛教对世间的看法或基本观念在这方面就有所展露。《长阿含经》卷第一中说:“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道真!”《长阿含经》卷第一中还说:“善智离世边。”这些都表明,在印度的早期或小乘佛教中,出世的观念是十分受重视的,这种观念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明显特征。但早期佛教在表现出“出世”观念时并不否定世间与佛法的关联,如《长阿含经》卷第一中说:“佛出于世间,转无上法轮。”这里是说,佛是离不开世间的,佛传法是在世间中传法,不可能离开世间去传法。由此可知,在早期佛教中就有明确地将佛或佛法与世间密切联系起来的言论。只是从总体上看,早期佛教还是强调世间中充满了造成众生痛苦的种种“烦恼”,要摆脱这种状况。

    印度的大乘佛教虽然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多一些,但也并不是完全不讲出世。大乘佛教的一系列理论中都有出世的内容。如大乘佛教更突出地讲“空”,这一理论中就有认为现实世界中无不变之体、事物是无自性的观念。尽管这“空”的理论中也包含“假有”或“妙有”的含义,但其中的否定现实世界事物或人生现象有实在性的思想是主导性的,这自然就包含与出世观念有关的成分,成为出世观念的重要理论支撑。

    佛教传到中国后,要立足,就要适应中国的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很长一段时间是由儒家占主导地位的。这种文化重视现实社会中大众的世俗生活,注重道德人伦,强调人要在社会生活中完善自己,重视对人的生活准则问题的探讨,把对人伦或道德规范问题的思考与对宇宙本质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力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或寻求真理。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其实也多少注意到了中国原有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只是不同的中国佛教宗派重视的程度不同。在这方面,应当说禅宗要优于其他的中国佛教宗派。以《坛经》为主要经典的禅宗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印度佛典中先前就存在的“入世”观念参照中国已往文化中的“入世”思想加以改造,同时在理论中还保持印度佛教中原有的“出世”思想,把这些成分融为一体,尤其大力弘扬其中的“入世”观念,将其推向极至,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而在这方面,《坛经》是禅宗文献中的一个典范。《坛经》中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在中国成了佛教的一面旗帜。对这一思想的强调,使禅宗成为推动佛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个主要动因。在中国近现代影响极大的“人间佛教”思想实际也是与《坛经》中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思想高度一致的。《坛经》中的各种具有明显理论价值的思想,特别是其大力倡导的“入世”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新时期的积极发展,为当代的社会和谐,民众安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来源:凤凰网 作者: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姚卫群)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