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理论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2013年09月29日
《坛经》是禅宗的基本经典,在佛教史上引人瞩目。这一经典之所以具有显要的历史地位,自然与惠能在禅宗发展中的影响有关,但具体来说,也与《坛经》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一般的理论特色和作用更有直接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人们经常论及,也确实是一个值得人们不断深入思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提出一些看法。
(本文作者)
《坛经》在佛教义理上所强调的一些要点
《坛经》及禅宗祖师中虽然常出现不立文字的说法,但是这一经典中其实包含了一系列佛教的根本义理。这些义理中的要点对禅宗后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禅宗成为中国佛教诸宗中影响最大的宗派起了主要作用。这些义理中较为突出的至少有以下一些:人法两空、自性清净、不二中道、无分别、实相涅槃、顿悟解脱。
1.人法两空
空的思想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所提出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发展到大乘时期被佛教思想家明确等同于性空之说。在《坛经》中,这方面的思想被作为般若学说的正统理念,为禅宗所大力强调。如《坛经》般若品中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里论及了无论是世界一般事物,还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是性空的。作为世界一般事物,天上地下的各类物体,是空的,此所谓“法空”。作为人,善人也好,恶人也罢,在天堂中的人,或在地狱中的人,本性也是空的,此所谓“我空”。
这种空的思想集中表现出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的鲜明特性。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要与世俗事物拉开一定距离,强调不同凡俗,不执著于世间各种事物,无论是生命现象还是周围环境,都不能执著。印度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提出的“无常”和“无我”理论其实就具有“空”的含义,只是当时没有特别突出或明确地将二者等同于“空”。印度部派佛教中虽然也有关于事物空的理论,但这些部派关于空的思想或者是属于“分析空”,或者是属于“相空”,认为事物聚合在一起则有,这有只是现象,聚合物分散了则空;事物现在为有,过去和未来则空。部派或小乘谈空通常不是很彻底。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强调事物的“性空”,认为事物无论是聚合还是分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将来都是“空”。空一定是事物的本性,不能离开事物说空;也不能离开空来说事物的本性。事物在本质上就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不变的实体或主体。无论是“人”还是“法”均为性空。《坛经》继承了大乘佛教的这种观念,特别是般若类经的性空思想。
从这种性空的思想出发,《坛经》定慧品中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里也包含人法两空的思想。因为文中说的无念、无相和无住都是既否定人内在的永恒本体的真实存在,也否定外部事物展示的种种相的实际存有。既包含人空(我空)的思想,也包含法空的思想。基于此,《坛经》要人们在内心中不执著于任何东西。这里体现出了《坛经》作为大乘佛典在理论上的最基本特性。
2.自性清净
在《坛经》中,自性或佛性概念颇受重视。这方面的思想主要是吸收改造印度大乘佛典中有关思想后形成的,也与惠能前的一些禅宗祖师有很大关系。禅宗初祖达摩即接受人人有佛性的观念。他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达摩的修行就是要认识人的“真性”。而传到弘忍时,则明确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弘忍在《最上乘论》中认为,众生的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还说:“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也就是说,禅宗在弘忍时,已经比较明确地认同人人都有佛性或清净之心的思想,认为人只要去除妄念或认识本来清净的真心,即可成佛。
惠能作为弘忍的弟子,基本上也是认为众生均有清净的佛性。《坛经》行由品中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这里说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实际是禅宗,特别是惠能系统之南宗禅的基本修行要求。认识自性清净心或佛性是解脱的必由之路,因为向内认识自己的本心或向内见自己的本性是获得觉悟的主要体现,是惠能等禅宗祖师所一直强调的基本修行路径。
3.不二中道
“中道”思想是佛教创立时就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释迦牟尼最初讲中道是对其最早的五个弟子说法时提及的。根据《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中的记载,他告诫这五个弟子时说:“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佛在这里把离开“二边”视为“中道”,即要弟子们不执著于极端化的苦,也不执著于极端化的乐,要离两边而取中道。这一思想方法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又被大力强调,成为佛教中的一个核心理念。“不二”思想是印度大乘佛教一些经论中突出强调的,如《维摩诘经》等著名大乘经中有典型论述,列举了大量关于“不二法门”的有关事例。从总体上说,“不二”就是不偏向两边,不走极端,这即是中道。也可以说,不二中道是佛教在把握事物本质时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坛经》继承和发展了印度相关佛典中的这方面观念。《坛经》中有“中道”的具体内容,也有“不二”的明确论述。如《坛经》行由品中说:“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此处,《坛经》中引述了古代佛经中的思想,在论述佛性时,认为是“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这种表述是要避免对事物认识时出现偏差或失误,以实现禅宗所要达到的成佛或觉悟的根本目的。在《坛经》看来,“见二”是凡夫俗子的认识状态,是一种妄念或无明;而不二则是一种客观的认识,是智者所为。以中道的精神达到不二状态,也就是认识了佛性。《坛经》中对不二中道思想的论述较好地显示了佛教分析或看待事物时的一种基本态度,在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
4.无分别
《坛经》受《金刚经》等般若中观思想的影响极大。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论述。如《坛经》顿渐品中说:“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此处,所谓“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就是一种“无分别”的观念,因为若要使用一般的“分别”手法,实际上是达不到目的的。因为一般的分别总是伴随着种种的错误或局限性,分别的结果是不能“建立万法”,即不能把握世上的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无分别”,也就是所谓“无一法可得”,才能获得“解脱知见”,才能“建立万法”,即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和印度大乘佛典《金刚经》等中的“说……,即非……,是名……”在思维方法上是一致的。《坛经》在这方面的论述还有不少,如《坛经》付嘱品中说:“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此处,作者在谈到本心或本性时,用了一系列的“无”字,这也是禅宗的无分别观念的典型表现。作者力图通过这种无分别的手法,来使人领悟这本心或本性。
5.实相涅槃
《坛经》也强调要通过智慧获得解脱,但又有其特点。如《坛经》般若品中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这里谈到了悟需要般若之智慧。但愚人无智,不能自悟,需要“大善知识示导”。因而,获得实相与自己的修行有关,只是愚人需善知识的开示帮助才能获得智慧,认识事物的实相,达到涅槃或成佛。
《坛经》里说的智慧,主要也就是指般若智慧。该经般若品中说:“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这里讲的“无形相”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般若的性空之理。《坛经》般若品中还说:“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里的智慧即般若的不执著于任何事物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可达到“见性成佛道”的涅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