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敬亲"(或"尊亲")即孝
从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的精神需求。所以,儒家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尊亲)"。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
所谓"敬亲",即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证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当子游问孝时,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这是说,只把对于父母的"孝道"说成是物质贍养是不够的,因为人对犬马的饲养也是养,如果不能超越动物性而上升到道德理性的人性高度,不能充分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对父母缺乏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尊敬,这样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孔子学生子夏问孝时,孔子回答说:"色(脸色)难。有事,弟子(指儿女)服(担任、从事)其劳;有酒食,先生(指父母)馔(音"撰",食用),曾(音"层",副词,竟、难道)是(代词,此)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意谓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父母先吃,而态度却生硬的话,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要求子女在侍奉父母时要做到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这才是最难的。
如何"敬亲"呢?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手掌足底生了老茧),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通"欤")?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
这里孔子从"身敬"、"辞逊"、"色顺"三方面提出"敬亲"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所以,应当由满足物质需求的"养亲"上升到满足尊敬需求的"敬亲"。
在儒家看来,"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
这里所说的"和气"、"愉色"、"婉容",都是描述子女对父母尊敬的语气、脸色和举止神态的。
继孔子之后,孟子亦认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荀子在《君道》篇中,认为子女对于父母不只是赡养父母,更要"敬爱而致[恭]",也是把"敬亲"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敬亲"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子女要经常带父母回归自然,使其身处优美环境,享受自然美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这句话被现代人视为"山水旅游"的哲学根据。这里,通过使父母陶醉于山水之间,欣尝自然风光美景,使老人更好地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近年耒,越来越多的子女利用"五一"、"十一"和传统节假日,回家陪父母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或海外游。由儒家孝文化催生的这种"亲情旅游"是"养则致其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敬亲"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流露。它反映了人作为理性动物,在精神上的尊敬要求和情感交流。它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更高层次的一种孝行。
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国民物质生活的提高,老年人最需要的是要求子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
如何对待父母的错误呢?
孔子虽然主张子女应尊敬父母,但是他也反对百依百顺的"愚孝",大力提倡"谏诤即孝"的人文理性精神。当父母的言行不符合道义、犯有错误时,是"非道悦亲"的"从父"还是谏诤父母的"从义"呢?先秦儒家学者不同于汉以后的变异儒学,他们认为,子女对父母并不是无条件地绝对服从,而是"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
《孝经·谏争章》记载:"曾子问于孔子:子不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断然否定说:"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家语·六本》篇记载:曾参有一次种瓜不小心,把他父亲曾皙从吴国找来的瓜种"误斩其根",曾皙一怒之下用大杖"击其背",将曾参打翻在地而不省人事。曾参许久乃起,欣然对父亲说:"刚才,我犯了大错,大人用力教参,没累坏你吧?"退而进房,弹琴而歌,使父亲知自己挨打后身体无适。孔子闻之而怒。
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孔子批评他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到孔子那里谢过。
可见,孔子反对不分是非曲直,而盲目地服从父母之命,主张"从义不从父"。当父母不义时,子女对父母有谏诤的义务,使父母不离善道,即是孝。相反地,一味地"子从父令",陷父母于不义,则是不孝。
孟子也赞同谏诤即孝的观点,他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意谓子女对于父母违背道义的言行既不怨又不谏,甚至盲目顺从,乃是一种不孝行为。
战国末年,荀子指出:不加分析的"子从父命"的人是"小人哉!"因为在他看来,"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荀子·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