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子女可以不从父命呢?
荀子认为,"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通忠);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意谓使父母不齿于人类),不从命则修饰(指品德修养),孝子不从命乃敬。'只有"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由此,荀子得出了"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的结论。
如何谏诤父母的错误呢?
孔子指出:"事父母幾(音"基",婉转)谏(规劝)。见志不从,又(再,仍然)敬不违(不忤逆,不冒犯);劳(操劳、劳累)而不怨。"(《论语·里仁》)
所谓"幾谏",是说子女在父母有错时应轻微婉转地规劝父母,也就是《礼记·内则》篇所云"下气怡怡,柔声以谏"。当规劝而父母不听从时,为人子者仍要孝敬父母,而不忤逆、不冒犯。为人子事奉父母,虽劳苦而无怨言。
儒家的这种"从义不从父"的谏诤精神,在重建现代家庭关系中,也有可吸取的合理成分。在现代家庭中,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错误,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人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父母的错误,子女不但应该谏争,而且要善于谏争。对于父母所犯的错误,在感情上不要伤害、抱怨、憎恨他们,而应具体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热情地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对于错误认识较慢的父母,也应持等待的态度,切忌简单、粗暴,更不要将他们的错误乱上纲上线。这是对"谏争即孝"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安亲"即孝
在"养亲"和"安亲"的基础上,儒家又提出了"安亲"的要求。所谓"安亲",有两层涵义: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有人认为,只要赚钱后,替父母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是"外安其身"。作为父母,不仅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需求。所以,孝顺父母,不只是"养亲"、"敬亲",更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违犯刑律,不行不义之事,不做冐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征父母心境安宁、平静,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的目的。
如何才能做到"安亲"呢?孟子在《孟子·离娄下》所说的"从(通"纵",放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音"路",羞辱)"、"好勇斗很(通"恨"),以危父母"、《礼记·祭义》篇》作者所说的"在丑(同类)不争",皆属于"安亲"的内容。
"安亲"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父母在(在世),不远游,游必有方(方位,去处)"。(《论语·里仁》)朱熹对这句话释曰:"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四书章句集注》)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要求子女外出时"以父母之心为心",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以免父母挂念担忧,心神不安。
儒家认为子女的"身(躯体)体(四肢)发(毛发)肤(皮肤),受之父母。"(《孝经》)父毋"全而生之",亦要求子女理应"全而归之","不敢毁伤。"
这里所谓"毁伤",在古氏特指"刑伤",如"劓"(音"缢",割劓)、"刵"(音"耳",割耳)、"宫"(割除生殖器官)、"剕"(音"非",断足或切去膝盖冒)、"髡"(音"昆",剃发)、"墨"(额上刺字,染以黑色)等,因为子女身体发肤的任何毁伤、残坏,都会使父毋伤心悲疼。
所以,子女要有強烈的安全意识,力求避免来自社-会和自然的災害对自己身体(生命)的危害,以满足父母的安全需求,这也是"安亲"的重要内容。从善待自己与他人的身体,到敬畏、珍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是孝道文化生命哲学的具体体现。
四、"卒亲"即孝
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从其生到其死都要严格地依礼事奉父母,将其孝心贯彻于人生始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在《孝经·纪孝行章》中,孔子还具体地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同时,儒家还要求子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即要求子女在立言、立德,立功上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做到"慎终追远",达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的目的,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
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在其一生的孝道实践中,由低层次逐步地达到最高层次的孝,才是最高境界的孝道。可見,做一名大孝至爱的孝子是不容易的。(作者: 郭迎金 来源: 地藏缘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