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天文学家僧一行:从国公子孙到一代高僧

2012年09月03日

    他是禅师,在中国历史上,与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等人齐名。他,就是僧一行。

广东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的茶庵公园

    僧一行是唐朝开国功臣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原名张遂。他自幼聪明好学,一身才气,博览经史,尤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据《旧唐书》本传载,时年二十的一行,得京都著名道人尹崇所送一本西汉扬雄所著的《太玄经》,很快即通达其旨,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从此名声大振。   

    另据《宋高僧传》记载,一行曾长途跋涉三千里,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个隐名大德研习数术,造诣更深,名声更震,人称一行阿阇梨,为密宗传持八祖之一,被尊称为天师。

    一行品行高迈,刚正不阿。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慕其学行,为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就有意拉拢他。武三思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小人,因为有武则天的撑腰,他非常嚣张,为了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一个人,张遂不屑与之为伍,于是离家出逃。

    张遂逃到河南嵩山,跟随禅师普寂学禅,法号一行。那时,他只有21岁。过了一段时间后,普寂觉察僧一行不是凡俗之辈,于是令其云游四方,增加见闻。自此,僧一行足迹遍布四方。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

    开元五年(717),玄宗强行征诏一行入京,受到玄宗的特别优待。开元七年(719),印度高僧金刚智入京,一行追随其后,并施弟子之礼。又受金刚经诀,协助译经。开元九年(721),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月食的时间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从此,一行就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工作。    

    开元十一年(723),为了测定星体位置的需要,一行与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等人制成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开元十二年(724),一行根据修改旧历的需要,又组织领导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    

    开元十三年(725),善无畏来长安弘教,一行受胎藏法,在洛阳的大福先寺助善无畏共同翻译《大日经》七卷等,并著《大日经疏》二十卷,成为解释密宗理论的重要著作。又汇编经、律、论要文为《摄调伏藏》十卷(已佚)。一行与玄宗过从甚密,谈经论道,出入宫廷,同登寺阁。在京城的近十年中,一行一直在两京从事科学研究和宗教传播活动。    

    玄宗览奏开元十五年(727)九月,禅师卧病不起。十月八日在长安华严寺圆寂,行年四十五岁,僧寿二十四。葬于铜人原。其过早谢世,玄宗痛悼,叹日:“禅师舍朕!”追赐其谥号为“大慧禅师”,并亲自为禅师撰写碑文《御制大慧禅师一行碑铭》:“长无暇日,日诵万文。深道极阴阳之妙,属辞尽春秋之美。”    

    据《旧唐书·一行传》记玄宗“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为起塔于铜人之原。明年,幸温汤,过其塔前,又驻骑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赐绢五十匹,以莳塔前松柏焉”。可见朝野上下对一行非常敬仰。一行无传法弟子,法脉遂绝。

    在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茶庵公园,有一尊僧一行的石像,其一只手放在背后,一只手在前掐算,仿佛在思索一个千年未解的命题。

    传说当年僧一行云游至外海五马归槽山时,非常喜欢这里的风光,于是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住下来。僧一行为了观测天象,曾在五马归槽山上找了多处地方,后来终于找到了现在望月台的位置。站在望月台上,视野相当开阔,抬头望天,一览无遗。僧一行就曾在这里搭台观看星宿。他白天看书、种茶,晚上就观测天象、绘制星图,深入研究天文和气象,并给自己的茅庵取名“茶庵”。

    茶庵一带的民众,十分敬仰僧一行的学识和为人。明朝万历年间,外海有一位名叫陈吾德的进士,因为敬慕僧一行的名望与功德,于是倡议建造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来永久纪念他。此寺庙以僧一行的茅庐名来命名,因此叫茶庵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