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传入中国:支娄迦谶及其译籍
2012年05月21日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历史上广义的大乘佛教泛指当时的北传佛教。现代狭义的大乘佛教一般专指汉传佛教。与南传、藏传(密乘)共同组成佛教三大语系。
“大乘”一名的渊源,小乘圣典《阿含经》便在多处提到这个名字。如《长阿含经》(Digha-nikaya)谓:“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杂阿含经》(Samyutta-nikaya):“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增一阿含经》卷一,明白载有大乘菩萨道的六度,并记载了第一次佛经集结时之窟外大乘经集结:阿难尊者在窟内与诸大声闻集结完成四阿含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贤劫中诸大菩萨”,集结更深邃难明的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 赞叹“方等大乘义玄邃”,“难明难了不可观”。
稍晚于安世高,支娄迦谶也来到洛阳译经,支译与安译不同,侧重于大乘佛典,他是中国佛教大乘佛典的首译者,所译以般若类经为主。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月支国人,僧传中说他“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颂群经,志存宣法”(《支谶传》,《高僧传》卷一)。他到洛阳的时间,是在汉桓帝末年,汉桓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是永康(167)。他在洛阳译经的时间,大致是在汉灵帝光和到中平(178-189)年间进行。
支谶所译经典之数,《出三藏记集》记为十四部,二十七卷,其中有十一部被道安视为“似支谶出”,所确定下来的只有《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经》。
支谶译籍中,以《般若道行经》十卷最为著名,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大,这是中国佛教般若类经典中的第一个译本,相当于后来玄奘所译六百卷《大般若经》十六会中的第四会。此经共三十品,第一品为《道行品》,故名《般若道行经》或《道行般若经》,简称《道行经》。“道行”即波罗蜜行,“般若”是指智慧,经名可以理解为般若波罗蜜行,意为智度,以佛教智慧达到成佛之境。
《道行经》宣传的是般若空观,所谓空,乃指不有不无,不有有,不无无,比如讲心空,是指“心亦不有,亦不无”,“亦不有有心,亦不无无心”(《道行品》,《道行经》卷一)。
诸法之空,应归因于因缘,因缘故空,没有造物主,一切诸法,所生所灭,都是由于因缘的作用,“所视法,生者灭者,皆由因缘,法亦无有作者”(《不可尽品》,《道行经》卷九)。这个空要从事法的本质上去理解,而不能认为缘散即空。所谓的存在,都是虚幻的假象,比如人,“幻如人,人如幻”。比如色,“色是幻,幻是色”(《道行品》)。这是性空假有思想早期表述。
《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经》是大乘禅法类经,所宣传的是大乘禅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三昧。般舟三昧之“般舟”,意为佛立、佛现。你只要一心念佛,佛就会出现在你眼前。首楞严三昧之“首楞严”,意为健行、勇猛伏等,修此三昧,可得到无限的神通。
支谶的译文,也偏于质,支敏度称为“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合首楞严经记》,《出三藏记集》卷七)。(据少林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