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半偈而舍身 雪山大士在弥勒前证果
2012年01月02日
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四记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清净之雪山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天化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刹,欲勘验婆罗门,而宣说过去佛所说之偈(《大正藏》卷一二,450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婆罗门听闻此偈,心生欢喜,要求罗刹告知后半偈;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偈之(同上,451上):“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使后人得知。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刹。其时,罗刹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释尊以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今将此一故事译为现代白话文。
一、大士修因
释尊对出身于多罗聚落、年轻幼稚的迦叶菩萨说:在过去世的时候,世间没有佛法,我那时曾经千方百计地寻求佛法经典,竟而不能获得。我当时住在雪山上修行,人称我为“雪山大士”。我每天渴饮泉水,饥食山果,独自习禅,制御六根,精进修持。
二、诸天评议
不料雪山大士超乎寻常的修行情形,引起了三十三天的天子们的注意,他们一致赞叹,叹为希有,共相议论,谓此人真是了不起,将来必定有莫大的成就。这时,一直没有表态的释提桓因发表意见了。他不可像诸天子们那样简单地看待问题。释提桓因说:“现在正当无佛之世,凡修行人真正发无上道心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啊!我曾经见到过许多众生,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挺像样的,是很不错的;可是,一遇到些许顺逆因缘,便动摇了。就像映在水中的月亮一样,水一动,便也跟着动起来了。就像画人画像一样,难成易坏。据我所见,菩提道心,也是这样,难发易退。我见过许多众生是这样,开头发心蛮不错,表现挺好的,没有过得好久,便起了变化,发生动摇。所以,我认为这个人,还不敢断定他——雪山大士——就靠得住,除非让我们前去试验他一番,看他究竟是不是能够真正地荷担得起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伟大的重担。”
三、帝释往试
释提桓因接着说:“诸位天子!这就譬喻一辆车必须有两个轮子才能运载东西一样;就像一只鸟要有两个翅膀才能够飞得起来一个样啊!现在,我们虽然看见这个人在那时坚持着禁戒,这不过是表面上的现象,谁能知道他的内心在想些什么,他是不是具有深邃的智慧呢?你们应当知道,不但须要执持禁戒,还须具足深智才行啊!只有这样,才足以担当得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重担啊!
诸位天子,譬喻雌鱼产生许多鱼籽,成活极少极少,又如菴罗树花,其花虽多,结果却甚少甚少。众生发心的有无量,至于能够有所成就的,实在是少得可怜哪!天子们,让我们一同去考验他一番吧。这就像检验黄金一样,我们检验一块黄金看它是不是真金,要用三种手段,这就是所谓烧、打、磨。我们现在去检验那个雪山上的苦行者,也要用这种方法。”
三十三天的诸天子听罢都点头称是。这时,释提桓因摇身一变,变成一个状貌可畏的罗刹。下到雪山,在离大士不远的地方,将身站定。
四、乍闻半偈
帝释的身形虽然变成了罗刹,他的音声固然仍不失其清妙,便以自己清雅的声音宣说过去佛所说的半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这时大士正在宴坐入禅,忽然听到山谷之间传来清彻悦耳的法音,欣喜异常。
五、得未曾有
雪山大士长期以来在这里修行,从来没有听到过别人对他说过佛法。现在忽然之间,听到有人在宣说佛法,他心里的高兴简直是无法形容的。这无法形容的心情权且用八件事来作个譬喻吧。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经商的贾客,在漫长的旅途中夜间行至险难之处,失去了伴侣,正在惶恐之际,忽然还得同侣,心生欢喜,踊跃无量。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长期患病的人,一直没有得到良医的诊治,一旦之际忽然得愈。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没溺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人,危在须臾,忽然得遇救生船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旅行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的人,困渴交加,行将垂毙,忽然得逢清泉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遭受怨敌追迫的人,眼见已臻穷途,忽然得以逃脱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幽闭在牢狱里的无期徒刑的囚人忽然赦免,得到自由一样。好比那种田的农夫,久遭旱魃,忽然得到霖雨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飘泊他乡的游子,忽得还家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听闻了这两句法,就是这样得未曾有的喜悦心情。
六、疑是谁说
他满怀着异常喜悦的心情,便从座上起得身来,探伺一下这美妙的法音究竟是从哪里传来的?是从谁的口中说出来的?
由于宴坐安禅行道修持,已经不知道经过多长时间了,以致他的眼睛被那长得出奇的头发遮掩得严严实实的,这时他不得不用双手把面前的头发撩拨开来,举目向四下里观望。看了半晌,却不见有什么人的影子,只是看到眼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面目十分可怕的罗刹正在徜徉着脚步朝向自己走来。
大士暗想:“方才这两句法究竟是谁说的呢?难道会是这个罗刹吗?恐怕不会吧!岂有罗刹能够说得出来这样妙法的?难道莲花会从那火里生出来吗?难道那清凉水会从日光中流出来吗?”大士满怀狐疑着。
七、下意承接
大士接着想道:“可是,这里除了这个罗刹,又没有别人,我不应当主观臆断地认为这罗刹就一定说不出这佛法。说不定这个罗刹是见到过过去诸佛的,所以懂得佛法。”大士想到这里,便主动迎上前去,很有礼貌地向罗刹合十致意,说道:“善哉,大士!这半偈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来的正道啊!一切世间无量众生,莫不为诸邪见网所覆没,以致沦落在外道的法中,一辈子也听不到这种空义妙法。大士啊!这半偈如同半个如意珠一样,您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罗刹并不因为大士彬彬有礼的举止与和婉入理的言辞而改变他的凶相。两眼射出阴森森的绿光,逼视着大士,启动着獠牙,外露血盆大口,冷冷地说:“你这个人,真太不懂事了。你现在对我说的这些话,对我说来,全都是一些废话!我已经好久没有吃过东西了,我现在正是饥火燃烧,难过到了极点。我正在到处寻找吃的东西,竟而连一点也找不到。刚才那两句话,不过是我由于饥苦,心中恼乱,信口胡说而已,你还有什么好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