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佛教史上真有孙悟空其人

2014年11月19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无数国人儿时的记忆,已经长大了的我们,是否想过那个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一根毫毛七十二般变化的孙大圣,到底是小说完全虚构的,还是在历史中确有其人呢,对于这个问题,本文给你一个答案。

  在佛教史中,孙悟空实有其人,当然不是一只猴子而是一位出使西域取经的僧人。

  《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他从小天资聪颖、孝顺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卫泾州四门别将。天宝十载(751),随中使张光韬出使罽(jī)宾(西域国名,约在今阿富汗喀尔河中下游一带),由于染疾,不能随行,便滞留在健陀罗国(今阿富汗喀布尔至印度白沙瓦一带)。独在异乡,举目无亲,又患重病,遂发愿说:“如果病能痊愈,情愿落发为僧。”不久,果然身体康复,即拜彼国三藏法师舍利越魔为师,皈依佛门,取法号叫“达摩驮都”(意为法界或佛舍利)。

    此后,达摩驮都东渡信都河(即印度河),到达迦温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南部),继续学习佛法。不久,又南下游历了北天竺、中天竺,在今印度北部一带访师求道,巡礼佛迹。在此期间,他一面钻研佛法,一面学习梵文,使得他对佛教经典有了深刻的理解。数年之后,他逐渐萌发了归国的念头。师父知其心志,允其所求,临别之际,送给他三部梵文佛经和一枚佛舍利子。他取来时的道路,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他在疏勒和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作了暂短停留,然后北上,到达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龟兹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达摩驮都应当地莲华寺僧人之请,与勿提犀鱼一道翻译了《十力经》1卷。嗣后,沿着“丝绸之路”北道东归。途经庭州(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西北)。庭州是唐朝北庭都护府驻地,当时的北庭节度使、御史大夫杨袭古笃信佛教,经其倡议,达摩驮都在当地龙兴寺僧人的协助下,与西域高僧尸罗达摩一道翻译了《十地经》9卷和《回向轮经》1卷。他在北庭滞留了十余年,其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翻译佛经上面,此事至德宗贞元五年(789)九月十三日才告结束。恰好唐朝宣慰使段秀明要回朝述职,达摩驮都便随其一道东归。第二年二月抵达京师长安。

    中使段秀明将达摩驮都从佛教圣地天竺带回的一枚佛舍利子和所译的三部经卷一并进奉宫中,经朝廷功德使窦文场奏请,德宗敕命其长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敕封为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而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悟空自离长安到返回长安,前后整整经历了40年,其间经过安史之乱和吐蕃的多次寇掠,回到云阳县省亲时,父母家人早已亡故。宪宗元和七年(812)正月二十三日,悟空圆寂于长安护法寺,遵照遗嘱,门人将其归葬于故乡的嵯峨山二台之顶,并建振锡寺以为纪念。

  佛经中的悟空除了也曾经出使西域之外,和孙悟空之间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保留至今最早的西游故事之一、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吾空的猴子,也许是悟空的讹误。须菩提祖师给美猴王取名孙悟空,《般若心经》上的名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空”显然就是要看破红尘,用悟空这个名字来命名我们的主人公,有一种四大皆空的虚无主义意味。

  悟空和尚和玄奘法师在历史上一样都是取经人,这一点值得注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叫朱士行,为曹魏时代颍川地方人,这个朱姓可能是猪八戒的猪姓的一个源头。在更早的西游故事中,如《朴通事谚解》中出现过一个叫朱八戒的黑猪精,显然是猪八戒的前身。明代的朱姓皇朝让朱这个姓氏在小说中变得讳莫如深,以朱为猪,进而演化出一个喜闻乐见的耳大鼻长的猪精形象,这是可以想象的事。

  这三位取经人到了《西游记》中有了不同的角色分工。唐僧是人,其他两位都沦为动物形象,说来也多少有些不敬。不过,与猪八戒这头丑态百出的猪相比,孙悟空这只猴子就要英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