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禅茶文化经典样式源于径山寺禅茶
2014年09月01日
中国禅茶文化的源流,可追溯到唐代的径山寺禅茶。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历代高僧往往在修禅论道中以茶助兴,又将自己的感悟发之为诗歌,诗中有茶,茶中有禅。相传赵州(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
无论何种情况,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领悟禅的奥义,后遂用为典故,并以“赵州茶”指代寺院招待的茶水。
唐朝,禅茶文化影响覆盖江南,一些寺院因此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茶道仪式,无形之禅,通过茶道便成了有形的禅茶文化,举手投足间,禅意自然流露。最有名的当推杭州径山寺,它已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茶圣”陆羽也曾隐居山脚下,写下著名的《茶经》。
径山以茶、禅闻名遐迩,禅茶文化千年传承。径山自唐朝建寺以来,传灯100余代。嘉庆《余杭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径山开寺僧法钦“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它产,今径山茶是也”。当时,径山茶又称“径山龙井”或“天目龙井”,比现之西湖龙井要早几个朝代。它的由来在余杭旧志中也有这样一段神奇的故事:唐代宗时,径山寺祖师法钦自昆山来到径山脚下,据石床危坐,见一老叟前来致拜,自称乃天目老龙,他对法钦说,大师到此,想必要久居下来,看来我只得避让到天目山去,就把这座山献给你开山立业吧!于是就把法钦领上山,指着径山五峰间的一处山涧水潭说,我走以后,这一水潭必涸。话音刚落,忽风雨大作,老龙即隐没于风雨晦冥之中。雨止后,原来的山涧水潭已变成平地,只存一洞穴。现径山寺后的那一洞穴,就是著名的龙井。径山龙井茶也就以此而得名。
到了宋代,径山茶名气益盛。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住学径山,不仅苦修佛学,还学习种茶、制茶等。圆尔回国后,即把从径山带去的茶籽播种在静冈县的安倍川和藁科川,后又传播径山寺的“抹茶”制法及“茶宴”仪式,从而促进了日本茶业的兴起。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东福寺大应国师南浦绍明求学径山,回国时又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带回日本,并传播径山寺的“点茶法”与“茶宴”礼仪,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径山寺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弟子围坐“茶堂”,依次点茶、献茶、闻香、观色、尝味、叙谊。先由住持亲自冲点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点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奉献给来宾,名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诵经,谈事叙谊。
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