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仁”的重新解说

2013年04月10日

    如果仔细对照儒学经典,可见以孔孟为代表的真儒,将人类自我超越之道的完整逻辑功能体系的三大要素——“思想信仰-决策方法-行为规范”逐项阐发,相应命名为“仁-中-礼”三个金碧辉煌大字,作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共性指导原则,无妨称之为儒家学说核心的人间正道“三位一体”论。

  其中:

  仁——私心和爱心两心调谐原理优化运用的大学问,人之所以为人的应循指导思想或信仰基础;高度概括,直至用一个字表达,即谓之仁。

  中——中庸之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优化决策方法论,当然也是贯彻仁道(两心调谐原理)的优化决策方法论;

  礼——以仁为本,经由中庸之道导出切合当时当地社会实际的优化政治制度以及各种共同遵循的实用行为规范。

  归根到底,倡导“仁-中-礼“三位一体之说,所求者,无非“肯定人欲,引上正道”而已。”

  千载而下,伪儒肆意曲解之余,学者们多为儒家经典之概念模糊,条理不清,庞杂错乱所苦,以为理清儒学头绪也难。唯从大本大源出发,顺流而下,识得真儒心路历程、始能参透儒家学说科学严谨的逻辑性,明白其中受用不尽的精义主旨;天机解密,家喻户晓,福音广布,可以经世致用也。 从天道人性基本常识公理大本大源出发,悟通“灵性-两心-调谐”三位一体原理,进而导出“仁-中-礼”三位一体论,简称“仁学”,该就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了。

  本文专谈仁的意义。

  仁的要旨简洁地集中在下面三句话:“仁者人也”(《家语.哀公问政》)、“仁者自爱”(《家语.三恕》)、“仁者爱人”(《论语.学而》)。逐一解释于下。 “仁者人也”,孟轲也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借用舶来术语,仁是“人本主义”的产物。“天地之生,人为贵。”唯万物之灵的人类特秉超乎一般本能之上的灵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拥有其他众生所无的追求发展的无穷愿望和无限能力。仁的提出,是出诸人类特秉灵性感悟,体现人之所以为人,发现和善用人际相处的规律性,谋求最优发展进步效果的需要。仁,人心也。

  “与鸟兽不可言仁”。非灵性生物凭利己本能求生存,互相竞争,所求者不出乎必要的有限的生存条件而已;弱肉强食固然惨酷,但无所谓善恶,无所谓犯罪,无所谓发展,不会通过灵性感悟改变生存之道。 什么叫做“仁者自爱”?

  根据两心调谐原理,利己愿望、所谓私心或即孔子所称“人欲”也者,源自生物本能,是天经地义、堂堂正正,驱使万物之灵特秉灵性创造能力发挥作用谋求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根本原动力。

  孟子有道:“人有恒言,皆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下》个人本位的重要性,个人为家庭、国家、天下之根本的道理,这里说得再也明白不过了。

  但若任凭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极端,成为与唯我主义同义的自私之心(孔子称为“贪欲”),就是驱使灵性能力用于犯罪的万恶之源了。自私与灵性相结合的结果,难免害人害己,走向利己本愿的反面。真正懂得自爱的人,就要防范利己之心朝著自私犯罪这个方向恶性发展,感悟“合作比不合作好”的道理,自觉弘扬利他的爱心(公心),寻求获得最大良性利己效益的人间正道,这就是道德观念的滥觞,“君子”型人格的本质了。 所以这里说的“自爱”或“爱己”,出于利己之心,但不简单地局限于原始的“单纯”的利己本能而已,可以说是利己之心在灵性启迪下出现升华效应,萌发高阶爱心(公心)的歇后语。

  因为“仁者自爱”,就产生了“仁者爱人”的要求。仁倡导的爱心(公心),本质上是私心衍生的产物,是从每个人自身出发,推己及人,由私心升华而来的超越生物本能之上的“高阶爱心”,具有同私心相对独立以至形式上对立的地位,以及非同小可的良性反馈节制调谐作用。 根据两心调谐原理,唯有弘扬利他的爱心(公心),调谐私心,防范和克服自私之心,人类的灵性创造能力方才可能循正道顺畅发挥,此时两心互相协调,可以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效果,造就社会性良性发展进步的美好境界。

  说到这里,仁的精义可归结为:以人为本,自爱自觉,弘扬爱心,两心调谐。这就是合乎天道的做人根本大道理。 世界上一切生命体当中,唯有灵性的人类能够感悟、弘扬“利他心”——爱心(公心)对改善自身生存条件、在更高的层次上满足自己的私心要求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因此唯人类才有求仁的要求。

  利己与利他之心互相调谐而“两心相悦”的人间正道,并非牺牲“人欲”、否定个人重要性的苦行主义,实际上恰恰是每个人为自身求取可靠、长远的最大利益的无比高明的爱己之道,一种皆大欢喜互惠互利的成功之道。《礼志》云: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因此“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就是说,有知识的明白人懂得行仁爱人对自己的莫大好处。

  人类社会要不受破坏,引导私心动力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向发展,产生进步文明,通向人心响往的小康以至大同理想境界,关键在于因时因地因体制宜弘扬爱心(公心)以调节私心,实现社会性的两心调谐境界,这就是儒家济世思想的始发点。

  儒家大力提倡的仁,是在肯定私心第一性地位的前提下,弘扬爱心(公心),调谐私心,导人以正,善用灵性,谋求发展进步;相当于简化到了只用一个字(仁)高度概括了“灵性-两心-调谐”原理演绎而来的人间正道的全部要领。

  仁是儒家人生哲学追求的完美人格;为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也。儒家之学以求仁为核心,甚至可以把儒家学说简称为“仁学”。

  孔子倡导“仁学”,目的全在于“肯定人欲,引上正道”;绝非伪儒贬辱、压抑人欲,以至否定、消灭人欲,鼓吹无私无我的假仁假义。

  仁,“从人二。”(《说文·人部》)。所谓人际关系也者,是从两个人开始的,或者说仁就是两个以上的人际合理相处之道,因此从字形上看,仁字便由人字傍加上“二”字组成。有人形象化地解释为一个人向同类伸出两只手,也未尝不可。

  这个仁,不是无中生有的臆想产物。求仁是造物给予人类的一种选择,是灵性人类终能脱离漫长达数百万年的蒙昧时期,超越鸟兽生存方式,追求两心调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社会生活,开创文明纪元,循正道不断谋求发展进步,通向幸福美满理想境界无可取代的天字第一号唯一明智选择。

  人类灵性活动的两大调节元中,私心出诸本能,与生俱来,具有强势地位;爱心天生微弱,要靠领悟、培育、弘扬;所以通常人们谈仁,多侧重强调弘扬爱心,“爱近仁也”(《家语.颜回》),因此人们常说“仁者爱人”,这就是狭义的仁。许慎解说:“仁、亲也”。毛泽东曾言:“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都是这个意思。

  为求“仁者自爱”最大效益化,不应该在“人本”的大范畴中自我设限,因此“仁者爱人”的另一说法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体现了超越阶级、等级和家族界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的博爱精神。

  从仁的人本主义和博爱精神出发,必然导致普及教育,为一切人提供充分发挥灵性创造能力谋求发展机会的观念。为此提倡“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

  不懂得两心调谐原理,往往难以理解“仁者爱人”和“仁者自爱”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动不动把“爱人“和”自爱“这两者对立起来,互相排斥,以致无法融会贯通仁的精义。 须知利己的私心是利他的爱心的前提,不知“自爱”,毫不利己的人怎么会懂得专门利人?

  我们常说“爱人如爱己”(不说“爱己如爱人”),然后有待人如己,与人为善的“仁者恕也”。“恕”表现为推己及人的宽容和同情,是为爱人的基本表现形式,“故君子莫大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焉。

  弟子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夫子告以:“其恕乎。”(《论语.卫灵公》)体会这个用恕字表达的仁,消极而言,“己所不欲,弗施于人”(《论语.颜渊》),积极为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是离不开一个己字作为始发点。如果离开了每一个人自身的私利去谈仁,那个仁是不可能存在的。 爱心扩诸于集体和社会,就是为大众谋利益的公心,大爱大公,仁之至矣。如前所述,公利无非是众人私利的综合,公心也是私心升华的结果。大公只能来自大私,正如《黄帝阴符经》所言:“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大公”当然是好事,误人千古的乃是要不得的“无私”。所谓“大公无私”也者,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太虚幻境,欺人之谈的悖论。

  汉语中私字驳杂多义,私字也作‘受恩独厚’即偏心眼解。当年孔子为子夏讲解“ 民之父母”,尝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这讲的三个“无私”,指天意或大自然的恩泽或机会无所偏心;好像莎士比亚所说:“同一的太阳照著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冬天的故事》)完全不是什么没有利己之心或否定私心的意思。

  同公正的概念联系一起,用“大公无私”一词形容无所偏心,当然是可以的。但因字义相通,后人常常曲解转引“大公无私”为没有私心,取消私心,唯有公心的“一心论”,就大谬不然了。作为文学语言,象龙、凤之类虚拟的东西可以传诵不朽,用“大公无私”偶作夸张褒美之词,形容公心之盛和私心受控,未必有伤脾胃,只是万万不可当真,尤其不能冒充真理,作为政策强行贯彻,否则就要天诛地灭,大难临头了。 由于汉语对于私心与自私不加严格区分,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混为一谈,甚至将天经地义的私心同万恶之源的自私绑在一起,一棍子打死,那就是“不可活”的“自作之孽”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