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治
孔子德治的核心是教化。他和弟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意思是,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众多,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人们富足了,又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这里的顺序是:庶、富、教。教化的基础是“富之”。“富之”、“教之”都是德治的内容,而“教之”是最高层次。
如何实现企业管理中的教化?关键是管理者的以身作则:身教。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论语·子路》中又说:“正其身,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是管理工作所追求的思想境界。要实现“正”,管理者必先“正己”。“正己”是德治的中心主题。
如何才能“正己”呢?关键是加强自身的修养,即:“修己”。在《论语·宪问》中有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怎样才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养自己,认真做好工作。子路又问: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不够,自己修养好了,再去安定周围的人。孔子这里所说的“修己”,是以群体的完善为其最终目标的。
“修己”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就是不断地改正自身的错误。“君子之过也,为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有之;更之,人皆仰之。”(《论语·子张》)人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他的错误,人人看得见;在他改正错误之后,人人都会敬仰他。作为一个管理者,改正错误,决不会“丢面子”,相反会增加威信。管理者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优越的地位,能知错而改,显然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修养。
四、仁爱
在孔子的庞大博深的思想体系中,仁爱是它的核心,总纲。一部《论语》有502章,论仁的内容,有58章,达109次。仁,实际上是其德治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管理,离不开仁。
孔子“仁”的含义,其中心点是“爱人”。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其另一种表达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才算是“仁爱”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有明确的回答:“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推行王者的品德,就算是仁了。什么是王者的品德呢?孔子回答说: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对人恭谨就不会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交往诚实能赢得别人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很好地使用民众。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品德的具体体现。其中,宽、信、惠,主要是对人而言;恭、敏主要是对己而言。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爱人”的要求。
爱,是人类的共同主题。爱人,体现着人道的原则。西方社会是曾经大讲“博爱”的。但令人吃惊的是,西方的管理,却难以找到“博爱”的影子。二战以后,西方的管理科学,手段是更现代化了,尤其在各种管理数学的模型中,更是“见物不见人”。行为科学标榜以人为中心,其宗旨并非“爱人”,而只是利用人。而孔子的管理思想,虽未把爱人与管理这两件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但他却提供了结合的基础。而完成这一结合的,是孟子。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仁与政的思想范畴,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明确地提出了“仁政”这一新概念,从而创造了这一新的管理思想。“仁政”的出现,使孔子的“仁爱”的管理思想,扩展成为管理的准则。
孟子认为,“不以仁政,不能治平天下。”(《孟子·离娄上》)他还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
企业管理中的“仁政”,体现在何处?简言之,在对职工的全方位的关怀与爱护中。在中国,已有先例,对此,工人们曾说:“企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要把心扑在生产上。”日本也有此例,因此日本的企业才深有体会地说:“爱你的职工吧,他们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五、信
“信”,是孔子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孔子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中,提及“信”的言论有35次。孔子论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民众对管理者的信任;另一方面强调管理者自身的信实。
关于民众对管理者信任,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从这里可以看出,“信”在管理中的特殊地位。
“民信”,是民众对国家、组织、企业、管理者的信任。民众如果对国家、组织、企业、管理者失去信任,也就失去了“民心”。此时,你的宗旨、方针、政策、法规再好,民众也不理采你。
关于管理者自身的信实,孔子有很多论述。
“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你。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历已也。”(《论语·子张》)管理者首先要获得民众信任,取信于民之后,才能去使唤民众,如果自身不讲信义,民众对你不信任,那么,你去使唤民众,民众以为你要害他们呢?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领导者如果讲求信用,那么,民众就没有不敢说真话、动实情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管理者不讲信用,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管理者,如果不讲信誉,迟早要垮台。企业信誉,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它包括如下诸方面;
质量信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上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前途;那些搞“假冒伪、劣”的企业,无异于自杀。
合同信誉。合同就是法。只有履行合同,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获得企业的长远效益。
价格信誉。公平定价,老幼无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广告信誉。广告要真实,不可做假,这样才能树立好的企业形象。
服务信誉。对产品要负责到底,售后服务不能失信于民,更不能“产品出门,概不负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正在转型之中。西方的管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全盘西化,却是一个误区。我们必须走出误区,走自己的路。二战以后,日本式的管理给了我们以很大启示,在日本的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硬管理,是从西方引进的;但其软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原来,从公元5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后,儒学受到冲击,但几经较量,儒学又以新的态势兴起。当时明治维新的伟人涩泽荣一,明确地提出,日本的工业,应该是“论语加算盘”,这是“致富经国的大本”。直到现在,日本的工业管理,仍有浓重的儒学成份,并因此而获得了巨大成就。作为儒学的故乡中国,一度曾把儒学、孔子作为废物加以清除,加以批判,实在是无知之至。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的一些企业家用《论语》,用《孙子》,乃至用《三国演义》,来从事管理,从事经商,而我们却对此弃之不用,实在是怪。现在,是该认真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并使之服务于现代化的时候了。研究孔子的管理思想,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来源:《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李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