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儒家把“自然”(称之为“天”或“天地”)看成是和谐的整体,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百物的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孔子还认为,“天”是无私地覆盖着万物的“,地”是无私地承载着万物的,这都是儒家对自然和谐的看法。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认为,“天”是一和谐整体,此和谐整体永远在生息变化中。也就是说,天是一刚健的大流行,因此人应体现“天”这一特点而自强不息。所以《易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思想的基础正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上,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持天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宋明理学的“万物一体”说中。例如朱熹说:“人道”不能离开“天道”,“天道”也不能离开“人道”,因为“人道”在开始产生时是由“天道”决定的,但在有了人及人类社会之后,“天道”就变为由“人道”来体现了。圣人的作用就是要使“人道”完完全全地体现“天道”,以实现“天人合一”。儒家这种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是基于不把人看成与自然对立的,而是把人看作是和谐的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和“天”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北宋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的最好体现。
自然与人的关系如何定位,是贯穿于现代化过程始终的问题。从前现代走向现代,当然不可能停留于天与人的原始平衡上。然而单粗,纯粹以征服攫取为对待自然的原则,同样也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甚至毁灭!最终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同归于尽”。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使自然固有的生物圈、生物链等等面临危机,而且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这种现象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行为原则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固然不可避免地将突破天与人之间的原始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导向天与人的对峙。合理的思路也许是在打破原始平衡的同时在总体上不断重建天与人的统一,亦即在变革自然的同时,始终承认人是宇宙整体中的一员。而在这方面,儒家“人与万物为一体的观念确实可以成为一种内在的范导原则。
四、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庞大、完整的道德体系,不仅把道德规范列举了出来,而且找除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忠信是入德之门,行礼才能进入道德的文明领域,求仁才能进入道德的奥堂,并进而指出了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在孔子看来,道德不是依赖于外部力量———上帝去获得,而是通过人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因道德植根于心)去获取。它强调人自身的因素,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孔子没有把人的心理情感融于以亲子之爱等关系为核心的人世间的关系中,从而以一种现实的伦理模式代替了可能的玄想体系。这也正是儒家文化和仁学思想的关键所在。而且正是由于肯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观念,肯定了具有自然生理基础的正常人的一般情感,儒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宗教禁欲主义,也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先秦儒家所建立的道德体系,内容无比精湛、丰富,对于其中反映人类文明进程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我们加以继承、更新,有利于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和现代经济的新道德,从而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提到新的高度。传统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理论,所强调的是现实的人生,因此它认为人之所以要追求道德,其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遵循道德是做人的义务。
传统儒学以“仁”为核心,讲以君子为道德理想的道德精神。儒家认为,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这中自律的源泉不是外在的目的,也不是受人驱使,而是纯粹先天意义上的“应该”。这种道德精神培养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对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需要这样一种道德精神来培养民族脊梁,使他们在中华民族重新腾飞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道德精神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也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中有五种主要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义”、“亲”、“别”、“序”、“信”为指导,他们依赖的基础是“爱人”“、互爱”的原则。用这种原则处理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处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状态中。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以君子、仁人为主的和谐的社会,也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道德上要求上进、精神充足的社会。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似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日益下滑了。于是有些有识之士提出疑问:难道经济的发展果真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吗?这种担忧显然不是杞人忧天。市场经济,注重效益,效益优先,人们普遍追逐物质利益,从市场经济中获得物质利益的极大满足。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副极强的兴奋剂。但若以此作为人们的唯一目的,而置其他于不顾,势必回造成人们精神生活的颓丧,失去理性的指导,最终会导致人们精神失衡的加重,出现失落感、无轻重感等现代社会的弊病。这对于道德生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社会从指导思想上加以引导,使人们重拾精神信仰,从内心加以调节。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诚然,传统入学对于现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从四个方面粗浅地谈了谈传统儒学的正面影响,试图证明传统儒学中的许多思想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其实只要将传统儒学中的那些合理的内容加以适当发挥,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来源:《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