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孔子"爱人"思想的深层意蕴
孔子主张实行"仁爱"应采取"忠恕"的方法。忠恕是贯穿他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他"一以贯之"的原则。
关于"忠恕",《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内容: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包括"忠"和"恕"两个方面。所谓"忠"就是把心放在当中,诚恳地待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立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处处立得住,事事行得通。自己有什么欲求,也要想着别人会有同样的欲求,尽力使别人的欲求也得到满足,这是从积极方面讲推己及人。而从消极方面讲推己及人就是"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所不喜欢、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这就是宽容待人的意思。孔子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也是提倡这种品德。
忠恕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法。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和一种品德。从孔子提倡的忠恕品德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味到他对别人实行"仁爱"的出发点。"仁爱"不仅仅是关爱人的生命,更是尊重人的价值,而对人价值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人意志的尊重。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把匹夫之志看得比三军之帅还重要,就是因为在他看来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有意志、有志向。孔子主张的推己及人,不是以己强加于人,而是尊重别人的意志。以己推人贵在成人之美,而所谓成人就是使人能在社会上"立"与"达"。孔子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他从一个出身没落贵族,幼年丧父,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的少年,通过"志于学",到在社会上有所"立",进而"不惑"、"知天命"的过程,就是安身立命的过程。孔子对人生道路的体验是他主张"立人"、"达人"的内心依据。所以孔子推己及人的仁爱,也就是自己在社会上安心立命,也使别人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夫子弟子三千,成就七十二贤人,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从事于教育,这种"成人"的事业也是他仁爱思想的实践。
然而孔子人生最大的志向是推行仁道于天下。他说:"志于道"(《论语·述而》),其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既是曾子自言其志,也可以说是对孔子仁道志向的最好表达。孔子以实现"仁道"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直到生命终结。这种对社会、历史负责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包含了他的人生态度,也包含了他对个人生命的寄托。孔子主张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他对于代表个人存在的"己",一律冠以"修"字,目的是提倡士人君子以修身为本,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而修养的目的是安顿众人,安顿百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的是"大我"境界,这在宋明理学家张载的思想中,被表达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四句教也成为世世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又如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曾有这样的名句,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他把儒家的大我境界化作了士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岳阳楼记》也传为千古名篇。
儒家"仁"以为己任的精神在个人处世上如上所述,而对于个人生命的态度,则如孔子的"杀身成仁",表达出一种重道不重生的倾向。《论语·宪问》中有:"子路问成人",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认为,要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不能见利忘义,即使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也不能忘记自己平生一贯的处事准则,遇到危险时刻,则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用自己生命来换取的又是什么呢?是仁"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表达了他为实现人道理想义无反顾的决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更说明了志士仁人,当实现仁道与保全自己的生命发生冲突时,只有一种选择,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道理想。类似的道理,孟子在阐发他的心性说时,讲得更清楚,他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在孟子看来,仁义之士并非不热爱生命,但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这就是道义。当两者冲突时,如果舍道义而保性命,是无异于苟且偷生,这是被世人所最不耻的。所以厌恶死亡虽是人之常情,但还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无耻之事,这正是仁义之士所以有时不避祸害的原因。
孔子和孟子,一个讲"杀身成仁",一个讲"舍生取义",前者注重的是仁道理想,后者强调的是道义原则,而他们在生死危险面前所取的态度是一致的,这就是把道德和理想放在首位,重道不重生。但是他们也并不是主张轻生重死。孟子用"熊掌"和"鱼"对道义和生命做了精辟的比喻,而孔子的"杀身成仁"也有另一段重要的话作为补充,他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守死善道",君子虽然应誓死保卫自己笃信的道,却不要轻易进入危险的国家,也不居住处于祸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士君子出处进退的一贯原则。可见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并非让人轻抛性命,作无谓的牺牲。儒家也并非不爱身、保生,他们只是强调在生死危急关头要以仁义为重,必要时宁肯牺牲性命也要坚守信念。对于他们,保全性命与操守气节是一致的。
孔子对于道德生命价值的重视,还表现在对人身后留给社会价值的重视,"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他以为,君子最怕的是直到死而名声仍未被世人称颂想念。这将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一大憾事。儒家有著名的"三不朽"说,即《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不朽,指长久的价值。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有无价值的衡量标准,因为,"立德",人具有崇高品德,便能人格不朽;"立功",有辉煌业绩,便能事业不朽;而"立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永存的文字,便能思想不朽。这"三不朽"都是就人的价值对社会的长远利益和贡献讲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儒家人生观和生死观的入世倾向。
三、结论
总结上述孔子仁爱思想在生死问题上的看法,大致可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孔子仁爱思想,从关爱人的生命开始,重人的生命价值,更重人的意志和志向。
其二,"仁爱"思想重人,侧重于人的社会群体价值。孔子重民生、群生,由此引出他的"泛爱众"(《论语·学而》)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政治伦理思想,而这亦应看作是他人文理想及人文价值观的核心部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由此而奠定基础的。
其三,孔子以"仁"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杀身成仁",是主张在"弘道"中追求人生命的永恒价值,表现仁爱思想以"肉身成道",重道不重生的倾向。但孔子并非教人不爱自身,这体现在他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主张上。
其四,孔子仁爱思想的生死观,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不求知生死,也不强求永生。"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公冶长》),但求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不求在宇宙中安顿生命。因此为后来佛道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源:国际儒学网 作者:刘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