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与生死观
2012年11月14日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生死观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这是他批判地继承了自殷周至春秋以来传统文化中道德思想而提出的。"仁"主要讲人际伦理关系和人的道德品行。《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谈话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仁德的内容。但是,仁学的人文精神根源于对人生命和德性的肯定,所以孔子的仁德尽管包含诸多条目,而其最基本的含义只有一个,这就是"爱人"。《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这是孔子对"仁"的问题的一次最直接的回答,表明了仁的核心意义。因此,"仁者爱人"便成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定义。
孔子"爱人"基于最古朴的人际关系,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超越和原始人道主义的提升。"爱人"要求重人贱物,看重人的生命存在。《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种描述真切地反映了孔子的人文关切,反映了他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内在价值的重视。
孔子的仁爱要求从爱自己家中最亲的人开始。"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仁"(《论语·泰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孝亲敬兄作为仁道的基本原则,并不是教人只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是要把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的当然要求,并把这种单纯的(不带功利的)亲爱关系扩展为社会的普遍原则。"孝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化为对父母亲人的体贴入微的关爱。诸如:尊敬并赡养父母;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里仁》);为父母的疾病担忧,对父母年龄的增长和日渐的衰老亦喜亦忧(《论语·为政》,《论语·里仁》);父母身故,怀着哀伤和感恩的心情守孝三年(《论语·阳货》)等等。所有这些,表现的是人的自然情感,而体现的是对生命关爱的仁道原则。
孔子对人的由衷之爱,对人生命价值的关切和重视,从当时社会处于卑微地位的喂马人,到父母兄弟之亲的身上,表现得这样突出,这样淋漓尽致,而他对当时社会像人而俑来作祭天祭祖的陪葬愤愤不平,更说明这种爱不只是对感性生命的珍惜,也是一种对同类而有的仁爱原则。孔子爱人的"仁"从《说文解字》的原初字义上看,"仁,亲也,从人二",更多地是指人际关系。同样,孔子对人生命的体验也侧重于群体。所以,当他路遇"辟世之士"对他的讥笑,对他入世行为的不解时,孔子回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论语·微子》)这表明孔子儒家与道家隐者的基本分界:孔子是以社会人群为视野看人生命价值,此即儒家所关怀的人文价值。孔子的人文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即让老者能够安逸,让朋友能够信任,让年青人能够怀念,这就是他在人群中生活的最理想状态。以这种思想来看孔子对社会的抱负,对社会治理的渴望,对民生的关心,我们就不难理解,他所主张的,例如"泛爱众"(《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使人口"庶矣",并对百姓"富之"、"教之"(《论语·子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等,既可以看作是他的政治主张,其实更应看作是他的人文理想。
综上所述,孔子重视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相比之下,他对于死的问题,就显得不太重视。他致力于人生、群生,而对关乎生命存亡的"死",似乎不太在意。其弟子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敢问死",他说:"未知生,焉知死?"从《论语·先进》中这一句"未知生,焉知死",表面看来,孔子对人之生死际遇抱着一种不求知晓的态度,其实他是说,相对于人生在世所面对的一切,探讨"死"的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那么,孔子对关乎死亡的生命现象又是怎么看呢?关于此我们在《论语》中没有找到直接的答案。但是孔子说:"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里,他描绘了一种自然之"天",依此,可以说他认为人的生死也如四时运行、百物生长一样,是个自然过程;因而人对于生死也应该顺其自然,不应强求。这样的思想,我们从出于其弟子子夏口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这句话可以得到印证。关于这句话,以往人们大多从消极的宿命论方面去理解,或认为充其量他只是说明人的生死决定权不在于自己,而属于人力所达不到的另外一个不可知的领域。但是,整本《论语》,里面充满的是孔子那种积极的入世追求,哪里闻到一丝宿命论的味道。因而,仔细体悟孔子关于生死的思想,只是表明,与孔子仁爱思想有关的生死观,不同于一般宗教对于生命的期待和对于生命永恒意义的追求。孔子并不从命运中期待什么,与其现世的生死观相应的,他对生命永恒意义的追求也是在现世,而不在神界。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孔子关于"知命"的教诲。如"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以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当孔子推行的仁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他也常会讲天命,相信"道之将行也与"(《论语·宪问》)必听之于"命"。但这里的"天命"并不是孔子对老天的期待或乞福,而是他在用"天之所命"来激励自己。表达了他的坚定自信。所以,孔子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之"天命",其实只是人面对社会责任的一种使命感,一种超越感性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