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格的范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把不断修身进德、风范可鉴、人格完善的人称为"君子";把放任自流,无所事事,处于"生物人"阶段的人称为"小人",并屡屡将两者比较,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以上所述,涉及到人生旨趣、精神追求、立身气象等,旨在为全社会确立人格范式,使人有所遵循,知所归往,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他谆谆告诫学生道:"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论语》的主题之一是人格修养,相关的论述相当之丰富、深刻。具体而言,约略有以下数端:
仁爱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懂得爱自己的同类,小而言之,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大而言之,爱天下人都父母。孔子把看得比生命还宝贵:"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刚、毅、木、讷,近仁。"(《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许多学者指出,孔子把仁视为最高的道德,他经常赞扬各色人物,但从不轻许以仁。为了培养人的博爱之心,孔子主张从孝开始,并且从方式上和理论上做了充分阐述,此不赘引。
忠信 忠与信是人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固守的基本道德。忠是尽心,信是守诺。《论语》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每日都要反思的要点之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他认为忠信与笃敬,即使是到了蛮貘之地也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会寸步难行:"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礼文 礼是体现道德理念的规范,孔子非常注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格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礼的匡扶。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言听视动,都要合于礼的要求。孔子教育学生,礼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他对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要求学生"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希望学生做到"文质彬彬"(《颜渊》)
言行一致 人格构成的重要一环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低调为人,孔子对此反复强调。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古人慎言,因为说易而行难。孔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大话易说,所以不要轻言;行为难成,所以要勤勉而行。孔子尤其反对用花言巧语伪饰自己, 反对"巧言、令色、足恭"。(《公冶长》),对于担任领导职务者更是如此,子路问政。孔子说:"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为政者要身先士卒,为大众做表率,要"先之"、"劳之",而且要不知疲倦。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政令才能畅通。孔子还提倡反躬自省,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断从贤者与不贤者两种人身上对照与反省自己,以此树立完美的人格。
节操 孔子强调追求真知,更强调固守真知,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恶劣,都不为所动,这是人格高尚与否的试金石。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他提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孔子在陈绝粮,随从的学生有的病得起不了身,处境非常艰难,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难免会有窘迫的时候,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能固守自己的人格底线,而小人处在此时,就会无所不为。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能固守节操,是因为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此外,君子还具有知、仁、勇这样一些品格,所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孔子的人格学说的构成,是一个丰富的体系,不是这篇小文所能包含,这里只能略作铺叙,点到为止。
四、人格的取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人格的内在核心是"德",没有德就谈不上人格。所谓德,朱子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简单地说,德,就是得道,就是从内心把握了道,而能终身拳拳服膺之。有德与否,或者说得道与否,决定着人生的成败,以及境界的有无。因此,孔子把追求道,作为把握人生真谛的关键,孜孜不倦地求索。他认为,"道"就是人生的必由之路:"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就像要从室内走向室外,谁能不经由门户呢?他把追求道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比生命还重要,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他把一般人视为头等大事的禄食、贫富置之度外,尤其反对用"不义"的手段去猎取富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所忧,是在道之在于我否、道之大行于天下否?惟其如此,孔子的一生与道德相依,不离不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有志于道,执守于德,不违于仁,即使是游息,也是专意于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因为它们"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朱子《论语集注》语)。
道,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求得。孔子博学多才,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但把自己定义为"学者",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学。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觉得很难概括,就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可见,孔子把自己定位为发愤忘忧的读书人。类似的自我评价,《论语》中屡见不鲜,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者。"(《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孔子把读书求道分为不同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读书不仅是求"知",而且要把这种知上升到内在的情感,要"好"它,由衷地喜好它。这还不够,还要把它提升一步,变成求道的快乐。
孔子强调为学的根本宗旨是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学给别人看的。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就是说,古代圣贤读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如今的人读书却是为了向人炫耀自己的所谓"学问"。孔子将为学的两种用心,做了极为精到的剖析,看似平淡无奇,确实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话精彩之极,朱子对这段话评价极高:"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论语集注》)
孔子认为,即使是自己喜好某些人格元素,例如仁、知、信、直、勇、刚,如果不注意理论学习,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素朴的天性,不仅不能成就高尚的人格,或者会走向新的困境,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就好的德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孔子把读书、求道、修身与做人紧密联系,为万世树立了正确的学风,对历代知识精英的影响之大,自不待赘言。
五、孔子人格学说的现代价值
最近三十年,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全面提升,成就卓著。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中道德层面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进步。不仅如此,在行政管理、商品流通,乃至教学科研等诸多领域,腐败、欺诈、作弊、造假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后续发展,以及国家形象。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不满与关注,如何加以解决,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说到底是人格教育缺失所造成。如今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成了职业教育的培训中心,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政治课所占的比重很大,但大多比较空洞,效果甚差。学生的人格教育被架空。教育出来的学生多有双重人格,说一套,做一套。这些年冒出来的许多职业培训班,也多是岗位技术培训,几乎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加之长年的舆论导向,都是鼓励发家致富,因而多用不择手段发财的。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处于若有若无的境地,人的灵魂多出了窍,社会能不出问题吗?
今天,我们重温孔子关于人格学说的论述倍感亲切,深感它的生命力依然存在,依然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作用。孔子关于人不能与鸟兽同群,人应该努力修身,成为君子,人要懂得仁爱、忠信、礼义等等,人的一生要努力读书,追求真知等等的理念,为后世知识精英所认同,并得到不断的深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至今没有过时。因此,我们尽管不是宗教国家,但人的文明程度很高,社会也相对安定。我们今天面临的选择是,要么成为宗教国家,让上帝来管理人的灵魂,要么弘扬我们既有的道德教化传统,化大力气,从各级学校、机关、团体开始,进行普遍的人格教育。孔子的人格学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中华优秀文明的一部分,如果能把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那么,全民的文明程度就一定能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