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论孔子的人格学说

2012年10月30日

    所谓人格,从本质上来说,是要回答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人根据什么把自己从禽兽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类自古就关注的重大问题,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就是古希腊哲人的回答之一。现代科学的诸多学科依然在探索它的答案,如体质人类学将人定义为"直立行走的动物",考古学将人定义为"能够使用工具的动物"等等,都力图将人类从动物中区别出来。而远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作出了系统的论述。

    一、创立人格学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中华是世界几大原生文明之一。至迟在距今九千年左右,中华就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其后形成了北粟、南稻两大作物栽培区。两地的经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交流与会通,到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朝,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高峰,物质文明相当发达,而商纣失德,民怨沸腾,终至亡国绝祚。武王伐纣之后,周公制礼作乐,以德治号召天下,建立起一崭新的"道德之团体"(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之语),奠定了中华道德文化的底蕴及其走向。平王东迁之后,王纲解纽,礼崩乐坏,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如此长期的动乱,根源是对权力的觊觎,对财富的争夺。社会向何处去?
春秋乱世,天下无道,贵族纵情声色,世风靡荡,万民怨咨,"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诗·大雅·荡》)。天子阶下与为礼,诸侯陪臣执国命,社会变化之剧烈,犹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小雅·十月之交》)令人瞠目结舌。社会向何处去?如何淑世救民?成为天下瞩目的重大问题。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救世方案。墨家反对"不义"之战,倡导"尚贤"、"兼爱"。道家反对刑杀和法令,反对重税与战争,反对商品经济,同时也反对道德教化,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无为而治"。早期法家要求废除贵族土地占有制,奖励耕战,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强化君主集权。这些理论虽然都不乏有合理的成分,但是缺陷也很明显,主要有二,一是没有对社会的发展指出方向,对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缺乏总体描述;二是没有为大众指出修为的路径,即如何与时代同步发展,而仅仅是谈论如何制约或驱使他们。而孔子的伟大之处恰恰体现在这两方面。在《礼记·礼运》中,孔子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理想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一社会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没有把"大同世界"当作虚无缥缈的"乌托邦",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可以不断逼近的目标,为此,他设计了通向这一方向的具体途径,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提出了人格学说,其核心是要求人们修身进德,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去生活。
中国不是宗教国家,中国文化迥异于以宗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必须要由上帝来管束,否则人就会成为无恶不作的魔鬼,因而特别重视法律。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束,因而尤其重视教育。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道德教化,根源正在与此。
孔子的人格学说,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人格健全,人生才有价值。全社会实施了普遍的人格教育,国家乃才有走向大同之希望。孔子为世世代代的中国民众指明了人生之路,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有功于历史甚伟,唐人感慨系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不愧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巨擘。

    二、人格的起点:"人不可与鸟兽同群"

    孔子人格学说的起点,是"人不可与鸟兽同群。"人与鸟兽(《论语·微子》)
人与鸟兽同为世间的生灵,有生命,有血肉,有食色之欲。从现代生物学的分类谱系上,人归在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动物目、人科,与动物的联系千丝万缕。人类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的,这就注定了人的心性上会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这种野性在动物身上存在了上千万年,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能轻易地全部消退。因此,尽管人类在体质上已经进化成为直立人,并且能够制造工具,但是,如何克服自己身上的野性:残暴、无序、贪婪、自私、好斗等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依然是人类进化史上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人与鸟兽虽然同处于共有的自然环境之中,但彼此不可等同视之,因为人是万物的灵长。尽管人与动物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人又有鸟兽永远不可企及的个性,即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有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人懂得只有利用群体的力量,才能比飞禽跑得快,比猛兽力量大,才能战胜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长存于天地之间。儒家之所以注重"君"的地位、德行、表率作用,着眼点正在于此。
孔子认为,自然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只有生理欲望,他们的存在,完全是为欲望所驱使,他们没有精神追求,终老一生,他们几乎没有境界可言。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万物的灵长,他们的言行举止为道德理性所左右,因而他们的生命为人类的理性精神所浸润。同样是穿衣戴冠的人,有些人只是"形似"于人,却够不上人的"格",他们的行为往往类同于禽兽,春秋时期的许多乱臣贼子就是如此,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逆流与"返祖现象"。
孔子说"人不可与鸟兽同群",意思是说,人类必须有文化自觉,主动与鸟兽划清界限,用道德理性清除自己身上的野性。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永远处于与鸟兽若即若离的状态,就不可能有人类理性的真正进步。
孔子关于"人不可与鸟兽同群"的理念,为儒家所反复倡明,成为古代中国的社会共识。《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这里说的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礼的作用就是要人们"知自别与禽兽",也就是孔子说的"不与鸟兽同群"。
孟子承传孔子的学说,也非常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几希(稀)",本质区别并不多,君子明白于此,所以终身固守之。庶民受教育的程度不足,不明此理,经常有意无意地抛弃之,社会的乱象正是缘于此,最是令人堪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