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孔子说了自己讨厌的人,又问子贡,“你是不是也有讨厌的人?”子贡也是成器之人,我们来看看他讨厌什么人。
子贡说他讨厌三种人。第一种人,侥幸成功,就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我们周遭大概有不少这种人,遇到了一个机会,突然发财了,或者有地位了,于是志得意满,溢于言表,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子贡觉得,这种人的成功是占了天时地利的便宜,甚至是剽窃别人的成就,得到了一时的、偶然的成功,但却不可一世,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有智慧,而坚持己见,这会令人觉得不可理喻而讨厌他。
第二种讨厌的人,是不懂得谦逊和服从,却认为自己是勇者的人。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直率的,说实话的,毫不谦逊,攻击别人,顶撞上司,认为上司不行,哪怕自己不行,也有着敢于直言的美德,自以为是一个勇者,行事在理。
我想子贡所说的这种人,在我们周遭也很容易碰到。四十岁左右,事业有一点基础,但是也在爬坡阶段,地位也还没有到社会高层,就常犯这种毛病。以能顶撞上司为勇,为能,“我是很直的,有勇气,你们都胆小,不敢顶撞,就是我敢,我就不服。我觉得对的我才服,不对的我就不服。”其实,对与不对如果只以自己为标准,就很麻烦了。这种人一般很难听进劝诫,妄自尊大,见识粗鄙,很难有改过的机会。也是自以为是,行事过分的人,当然是非常让人讨厌的。
第三种讨厌的人,喜欢拿揭发别人的隐私,当做自己正直的表现。子贡认为,这种人假道德,有着虚妄的道德观,而不惜真实地伤害别人。这种假道德的人在中间这个阶层,常常容易屡犯,非常让人讨厌的。
孔子讲的四种人,在社会上层居多,子贡讨厌的三种人,在社会的中层表现居多。那么还有哪些让人厌恶的人呢?
第一种是利口之人。利口之人是佞人,善于讨好别人的人。他们常以谄媚为能事。佞人通常为了要让上面的人喜欢,以非为是、以是为非,颠倒黑白,他们的作为只是为了要谋得职位和利益。他们常会把好事变成坏事,是真正的小人。
第二种是指鹿为马之人,搅乱了别人的方向,这种人是令君子人非常厌恶的。
第三种是乡愿之人。乡愿之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没有是非感。孟子说:(这种人)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人都喜欢他,自以为是。这种人没有自己的主张,风吹四面倒。这种随风转的人,迎合每一个人。别人说东他就东,人家说西他也西。孟子万张篇上,孔子说:走过我的门口而不进入我室的,我会觉得没有遗憾的只有一种人,这种人就是乡!愿!之人。孔子对这类人非常讨厌,他甚至评价说:“乡愿乃德之贼也。”
第四种是色厉内荏的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威仪,内心其实很怯弱。这种人为了伪装内心的虚弱,而故意装出一副非常有德行的样子,表里不一,就像小人中的穿墙入室行窃的盗贼一般,惹人厌恶。
第五种是道听途说之人。这种人是指入于耳,就出于口,不入于心的人。喜欢散布谣言,听到了些消息,不经过自己认真地思考和考据,就四处去说。是终究无法成德的,所以被视为是”德之弃也者”。韩非子认为,凡事没有经过证明,就去随意散布,这就叫做“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考察,就随便相信别人所讲的话,这叫“愚”。随便说出去的是诬,随便听进来的是愚,道听途说的人非愚即诬,这种人是很可恶的。
第六种是患得患失的鄙夫。这种人在志愿还没得到伸展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得到了以后他又怕失掉。所以这种人,在患得的时候,可以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去获得;患失的时候,又会用许多手段让!自!己不要失掉。他们能做出可耻的行为,好比宦官舔痔疮,就是因为怕失去他已有的地位和财富,才会有这样一个可耻的、不要脸的行为。
患得患失的人,从小处讲会做出让人恶心的事;往大了说,就会有杀父弑君的行为。在历史上这类例子很多,为了皇位,很多人可以杀了自己的父亲,迫害自己的兄弟,为什么?因为他想要得时,会杀父弑兄,得到了之后,怕别人篡位,又要杀掉潜在的威胁者。这种人是可鄙之人,也就是让人瞧不起的人。这种人在今天也有很多,虽然没有王位的争夺,但是为了利益和地位,他们会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绝对不能与他共事。
以上所列,有孔子说的四种可恶的人,子贡说的三种讨厌的人,还有其余六种,总共加起来有十三种人都是会让人讨厌的。如果人到了四十岁,或者超过四十了,还有上面说的这些毛病,那就要谨慎小心,不能继续再犯了。让人讨厌的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我们到了四十岁时,要加强修德,以免功败垂成。除了要注意不可触犯上面所讲的,这十三种会让别人讨厌的行为之外,还要避免让别人有感受上的不愉快。哪些行为会让人感觉不愉快呢?
第一种,说话的时机不对。虽然你说的话都对,但是时机不对,会让人感觉不愉快。
第二种,说话的态度让别人受不了,让人觉得受到了屈辱。人有着这种感受,也会讨厌你。总之,不论是教诲或劝谏,都要有所顾忌。单刀直入或贸然行事,都会让人难以接受;应该委婉而行,才不会积怨成仇,弄巧成拙。
第三种,那就是虽然我们是要做好事,但是立场要把持住。吕珅在《呻吟语》里谈到,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件好事,但却是虽好也坏。为什么呢?你是帮助了那个弱者去对抗强者,但你也就因此而失去了中立者的立场,加入战团,那么这场战斗还是没有结束。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人家里来一个朋友。这个朋友爱喝酒,主人就叫儿子去打壶酒来。结果这个儿子一去去了半天,酒老是打不回来,父亲奇怪了,出门找儿子去了。他走出去不远就看见他的儿子,站在狭窄的巷子中间,和另一个人面对面,谁也不动。父亲就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说,“他不肯让路,我也不让他。”父亲走过去,告诉儿子,“你把酒拿回去,我在这儿站着。”
有时候拔刀相助不见得是好事。当别人有纷争的时候,你是要把纷争平息掉,而不是加入战场,成为对峙的另一方。
总而言之,当我们在行直道,或者在行刚道的时候,千万要注意我们的态度,要审慎地选择对方能接受的时机,以及对方能接受的态度与方法。如果你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的话,那么不仅道不能张,而且自己也会因此招祸。历史上很多忠义之士,行直道却遭惨死的下场。不禁,让很多人怀疑到底该不该行直道,该不该做一个正义的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要不要守道德的问题,关键还是怎样行道。怎样行道才能不让人讨厌?其间分寸的拿捏,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着实困扰了历来许多有心学道及行道之人。
正义的人行事,尤其要特别注意不要见恶于人,能够不见恶于人的直道,才真正能起作用。人到壮年,三十而立之后,要能够小心谨慎地要求自己,在理直之下,还能够气和,而不是理直气壮,气壮是伤人的,既伤别人,也伤自己。这就是在培育仁、智、信、义、勇这些常德之后,我们一定要学习的地方。
当一个有道的君子,能够立得更好、立得更对,同时还能有善终的时候,后面的人就会相效而学习之,竞起而承传之。这才是对”道”最大的维护,而不是让自己莽撞地伤害自己,结果让人对行道畏难。这是一个壮年人的社会责任。
(作者:赵玲玲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