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自 强 不 息

2011年06月09日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大业,我们仍然面临许多艰难险阻,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奋斗不息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
    自强不息,就是自我奋发、积极进取,改革图新、勇往直前,永不停息。语出《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分昼夜地运转,永无休止,任何外力都不能阻挡和改变它的运行。人应该效法天地运行表现出来的刚健性格,奋发图强,不畏艰难,奋斗不息。这句话从天体运行规律推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之道,精辟地概括了《易经》“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准确地揭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一种综合性多维度的人格特征。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文化典籍对自强人格的构成有很深很多的研究和表述,用现代话语归纳起来,自强不息人格要素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内修外治。“四书”中《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人生追求的“三纲八目”——“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者“三纲”是说,人的一生应该充分展现自己的善性,积极为民众做好事,使人生价值达到极致。后者“八目”是说,人要在人与事的关系上,不断地学习,认识事物丰富知识;在情与理的关系上,要端正心思,用理智调控情感和欲望;在人际交往上,要加强修身,克服个人偏私偏见,与人和谐相处;这样,就可以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最后做到能平治天下。“八纲”前五项为“内修”——个人的德、能修养目标,后三项为“外治”——个人的社会作为志向。“三纲八目”实际上是儒学为人们设计的人生奋斗自强的阶梯,它通向的是奋发有为的高远志向。两千多年来,儒学内修以“独善其身”、外治以“兼善天下”的人生追求,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自强不息人格。
    (二)意志坚强,奋斗不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任重并要奋斗终生。实践告诉我们,人生要有所作为都不会一帆风顺,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经受困难、挫折、成功、失败、毅力的考验。因此应该做到:困难再大压不垮,挫折再重不动摇,胜不骄败不馁,甚至忍辱负重。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的典故,和大禹治水、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国耻的历史传说,颂扬的都是百折不挠、契而不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韧意志。
    (三)变革创新,与时俱进。儒学文化蕴含着一种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理论。《周易•随》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意思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人又有什么例外呢?人们对事物运行规律的认识,也是与时俱进的。人们要自强并不是盲目逞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状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因此,人和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弃旧图新。正如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警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个人要“日新其德”,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要不断革新自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