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孩子是平等与尊重的前提
2011年07月02日
平等和尊重的前提是“相信”和“信任”。家长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不论出现任何问题,我的孩子一定都能完美解决”。
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以来,我每天接待大量认为孩子有问题的家长,其中女性居多。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严父慈母”模式不知从何时起已经转变成“严母慈父”模式,我发现众多的家长尤其是母亲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有两个让人不安的现象:其一,家长很焦虑,对自己根本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总是焦灼地说“我可怎么办?”“老师,你帮帮我吧”,“我实在没办法了……”其二,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逐步好起来,在孩子出问题的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办,而是不断给孩子贴标签,“我的孩子很笨”,“我的孩子很不听话”,“我的孩子怎么说都不会有用的”,不时和孩子抱怨“我容易吗?”,“你就不能长进一点啊!”“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东西”……
我想在此忠告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行,相信孩子一定行!否则的话,问题非但解决不了,反而可能越来越严重。
中国有句老话“想什么有什么,怕什么来什么”,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适合!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很多孩子出问题或问题升级的原因来源于家长的不自信和不信任,“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以上论点。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爱抚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著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找到一所学校,从校方手中拿到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的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教师(家长)期望的影响:教师(家长)认为这个学生(孩子)是天才,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从而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