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二)“天人相参”的生态价值观如何实现的
     荀子认为,“礼”是实现“天人相参”的原则和途径。“礼”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礼论》),这里的“礼”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原则,也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荀子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应当根据“礼”而存在变化,从而表现出共同的秩序性和规律性。因而,“礼”是“天人相参”的依据和准则。[6]“礼”是实现人类生态美景的根本途径。荀子为人类描绘的生态美景与我们今天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几分相似。荀子认为“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礼论》)。这样天人和谐的生态美景是通过“礼”来实现的。“礼”在沟通天人与促进天人和谐之间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荀子会感慨“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礼论》)。由此,荀子不仅为我们提出了“天人相参”的生态价值观,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景,而且提出了实现“天人相参”的原则和途径——“礼”。
    荀子在“天行有常”和“明于天人之分”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人相参”的生态价值观,并且又用“礼”把人与天地紧密地联系起来。荀子要求人们要“礼”待自然,尊重自然。同时,人们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天人相参”。

    三、“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实践观

    (一)“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实践观的提出
    生态实践观是人们对于改造生态环境活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实践观。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愿于物之所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天论》)这段话是说,尊崇天而且思考它,不如掌握天的运行规律而使用它!盼望时节而等待它,不如适应天时而使用它!任凭万物靠天的力量增多,不如施展人的才能而去变革它!简单地思考让万物为己所用,不如治理万物不要让它丧失!仰慕万物生长的原理,不如掌握万物生长的规律。[7]荀子在这里强调人的命运在于怎样对待自然界。自然万物不会主动满足人,人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利用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环境,做到“制天命而用之”,从而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于“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有些学者认为荀子鼓吹“征服自然”,不尊重自然规律的论说。其实,这是对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一种误解,是不符合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本义的。[8]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和“天人相参”,充分认识到自然运行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他认为,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人可以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制”并不仅仅是掌握和控制的意思,而更多的是认识和遵循的意思。他要求人们去认识“天命”,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天命”。只有遵循“天命”才能使得“用之”对人类有利。相反,如果违背“天命”,肆意地“用”,又怎么能会对人类有利呢?[9]再者,荀子认为,“礼”是实现“天人相参”的原则和途径,又怎么会用“非礼”的方法去违背自己的初衷呢?由此可见,荀子并不是鼓吹征服自然,而是主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他讲的“制天命”是以“敬天”为前提的,其中的“用之”也包含其在《荀子?荣辱》中讲的“长虑顾后而保万世”的思想。因而,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制”字就对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作出片面的理解。
     (二)怎样才能做到“制天命而用之”
    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类能够利用自然规律,趋利避害,从而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荀子不只简单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如何“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强本而节用
    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天论》)它的意思是说强化农业生产并且控制消费,那么自然就不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供应充足并且按季节劳作,那么自然就不能让人生病;顺应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专心不贰,那么自然就不会带来灾难。因此,发生了水灾、旱灾不能使人饥饿,冷热的自然变化不会使人生病,怪异的现象不能给人带来灾凶。假如农业荒废了而消费奢侈,那么自然也不能使人富足;生活物资供应不充足而且不能适时劳动,那么自然也不能使人健康的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并且肆意妄为,那么自然也不能让人幸福。[10]荀子主张,人类对自然界应当开发与节用并举,也就是主张开源节流。他要求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不浪费自然资源。
    2.圣人之制
    荀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王制》)荀子认为,当树木正处于生长期时就不能肆意砍伐,遏制其生长;当鸟兽虫鱼处于繁殖期时,就不能任意捕杀,阻碍其繁衍生息。春天耕田,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存,四季不耽误时机的耕种,五谷不断地供给食物,而且老百姓家中还有多余的食物;池水、深潭、湖泊、河流,严格规定鱼类的捕捞时间,所以水中的鱼特别多,而且除了百姓食用外还有多余;树木的砍伐,繁殖生长各不误时机,因此山林中的树木不秃,而且百姓还有多余的木材使用。[11]可见,动植物的生长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只有按照其生长规律进行有节制地开发利用,才能使“五谷不绝”、“鱼鳖优多”、“山林不童”,百姓才能“有余食”、“有余用”和“有余材”。这样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荀子把可持续发展生态目标的实现寄希望于“圣人之制”。荀子认为,圣人上能明察于天,下能安排好土地,他作用于天地之间,影响万物;他既神明博大,又朴素简约;圣人始终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体察民情,明察秋毫。因此,他能够“治礼乐,起法度”,“理天地,裁万物”,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御欲顾后
    荀子主张采取“圣人之制”的措施,倡导保护自然资源,反对人为地破坏。这是由于看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荀子说:“节用御欲,收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荣辱》)意思是说:节约用度,抑制欲望,做好物资的收藏和蓄积,以保持供给不会中断,这对于自己从长远利益考虑难道不是好事情吗?同时,他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顾及长远利益的人说:“粮食大侈,不顾其后”(《荣辱》)这些苟且偷生、目光短浅的人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贪图享乐、浪费资源,没有顾及以后的生活,结果很快就会陷入困境。[12]这样一来,挨饿受冻、死于沟壑的事情就在所难免了。荀子主张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欲望,正确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既考虑当前的生活,又考虑后世的发展。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国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提出于两千多年前,但是其思想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来源:山西新闻网 尚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