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儒家经典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2012年08月14日

    儒学经典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想,至少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它是我们的思想基础。人是一种会思想的动物,而思想又可以分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正确思想,和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有意义和有价值?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诵读儒家经典。因为在儒家经典中,有着许许多多古圣先贤关于家国天下问题的深刻见解,这些思想不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而且同样可以回应和化解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比如,儒家关于"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解决当下由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所带来的不和谐、不稳定的问题;再如,儒家关于"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解决当下一味追求GDP的跛脚发展问题;又如,儒家关于"富民"之后要"教民"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解决当下重民富、轻民教所带来的为富不仁、穷而难固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从儒家经典中认真学习和借鉴于家国天下事业有益的观点和方法,并与时俱进地"接着想"下去,那么我们许多现实和长远的问题,或许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有效的解决。对国家是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周围常有一些侃侃而谈、看似能说会道的人,可是当你仔细分析一下他所思所讲的,就会发现实际上是一种无根无本的小道理,而不是有本有根的大道理。原因就在于,他的所思所讲完全是从个人有限的认知和感悟出发,既不是照着经典的道理讲,也不是接着经典的道理讲。这样的思想充其量只能算作一时一事的小聪明,而不能算作洞彻世事的大智慧。所以,要想使我们这代人的选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想使我们的为人处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需要回到儒家经典,把儒家经典作为我们直面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头。

    第二,它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过统一的宗教信仰,或者说没有过西方那样的宗教生活习惯。但是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不仅不比西方人逊色,而且更加丰富多彩和恬淡自然。这其间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满足了世代中国人尊重生命、安顿心灵的永恒需要,同时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宗教式慰藉的作用。比如,儒家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已经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奋斗超越的不懈动力,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侧重向内部寻找生存和发展支撑的民族,中国人把自己看作自己的救世主,不需要其他形而上方式的救赎。历史证明,儒家直面世俗,从"求在我"的立场而非是从"求在外"的立场去寻找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态度,远胜于其他文化回避现世或此岸世界,转去从天国或来世彼岸世界寻求救赎的努力。问题是,近百年来,由于西风劲吹和国人种种自毁文化长城的行为,加上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已经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以至几代人不读经典,甚至不知经典为何物。眼下,虽然国人的物质生活今非昔比,但是精神依托、心灵归宿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于是有人皈依佛门,有人信奉基督,还有人痴迷这样或那样的旁门左道。长此下去,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将被其他文化所取代,中华民族将沦为不仅仅是洋装穿在身,而且心也不再是中国心的民族。其实,对于广大中国人来说,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能源,首推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因为儒学之道本质上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我们如果能够按照这些道理去做,我们就会顺利地由心灵的此岸世界抵达彼岸世界。所以,党的十七大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强调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抓住了我们这个民族当下重建精神世界和人文价值的重要命题。而实现这一命题愿景的目标,不能不从重新认识和评价儒家经典的意义和作用开始。

    第三,它是我们的做人准则。儒学说到底是做人的学问,也就是使人成其为好人的学问。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例,其中讲得最多的道理是:如何使人成为仁者,与禽兽相区别;如何使人成为君子,与小人相区别;以及如何使人"爱人"和善待他人,切实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读《四书》,我们就不知道怎样去做一个仁者和至诚至善的人。特别是《大学》关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不仅对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提出了要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行修养的要求,而且说明了修身是提高道德品行修养的逻辑起点。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逻辑起点出发,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联想我们讲了多年、抓了多年反腐倡廉教育,为什么事实上越反腐败,腐败反而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能从反腐败的逻辑起点出发。我们在反腐败方面的许多思路和举措,都缺乏本源性的支撑和考虑。那么什么是反腐败的逻辑起点,或者说什么是反腐败的本源性支撑和考虑呢?笔者认为,就是剿心中贼,也就是心中那个想腐败的不良动机。心中贼这个概念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来的。王阳明是一个被认为是做到了"内圣外王"的人,他不仅书读得好,学问做得好,而且能文能武,仗也打得好。他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剿山中贼易,剿心中贼难。一个人成为腐败分子,大概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心中贼阶段,就是有贼心,想腐败;二是山中贼阶段,就是既有贼心,又有贼胆,想腐败而且敢腐败。我们这么多年来,在反腐败中更多的着力点是在剿山中贼上。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腐败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剿心中贼。在这方面,儒家有着非常成功的作法和经验,这就是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在儒家看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一定要让修身过硬的人掌握治理家国天下的权力。我们今天之所以有那样多的人想腐败,敢腐败,根本原因就是长期忽视了修身教育,使一些在修身上不过关的人掌握了一定的公权力。虽然我们在选拔干部过程中,也强调要德才兼备,但在实际操作时,德的要素往往流于空泛。修身的内涵非常丰富,就反腐败而言,主要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得思义"、"先义而后利"、"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等。通过这样一些可以践行的道德理念,升华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使其能够在物欲之外,找到一个比物质欲望更加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义,要重义而轻利。所以,在修身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虽然也难免有腐败现象发生,但绝没有今天这样大面积的腐败,乃至成为社会潜规则和亚文化的腐败。所以,从学理上讲,反腐败无非是靠三大路径或者说是三大手段:其一,政治手段,就是执政党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让人不敢腐败;其二,制度手段,就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具体方法,让人不能腐败。其三,观念手段,就是树立贪腐可耻、廉洁光荣的社会价值取向,让人不想腐败。前两种手段,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剿山中贼,后一种手段就是剿心中贼。要想根本上解决当下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就必须在剿山中贼的同时,更加注重儒家文化的资源和智慧,在尊德性、致良知、制人欲和剿心中贼上下功夫。剿心中贼,是我们打赢反腐败这场持久仗的逻辑起点。儒家经典在这方面有着我们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