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侈靡的经济作用及其意义
管子的侈靡思想不是为了侈靡而侈靡,而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1.侈靡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管子侈靡思想的提出有其社会物质基础。春秋初期,齐国商品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社会财富总量急剧增长,崇尚功利、追求财富和享受也随之成为当时的一大特点,财富的增多为整个国家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提供了前提。
在财富增多的基础上,管子认为要进一步推动生产发展的最好办法:“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只有把商品消耗掉,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保持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这样又会进一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提倡侈靡,就会刺激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欲望,愈望越高,生产的积极性就愈强。因为“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只有“足其所欲,瞻其所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马克思说过: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2.侈靡是发展“本业”的重要手段
为了充分发展农业生产,管子提出:“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本事”即指农业生产;“末事”指工商业。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工商业也必然随之兴起。然而,如果没有“侈靡”消费,农业就缺少发展的后劲,就不能巩固和继续发展。所以管子提倡“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而“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圣明的君主也应考察了解农业生产的情况,适时地发展游乐产业。
3.侈靡是提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提倡侈靡就是要通过高消费,刺激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将为贫民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贫民的收入,进而改善民众的生活。因此,管子称:“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
具体的做法有“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以及“巨瘗堷,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萌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
4.侈靡是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手段
与中国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相比,管子是极为少有的对工商业给予充分肯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商之于国,非用人也。”市场的作用则在于,“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由于“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发展工商业对于刺激经济发展,推动“本业”兴盛,进而壮大国家经济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管子的侈靡思想不是单纯地为了侈靡而侈靡,其实是通过生产性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通过刺激生活消费进而促进生产的发展;通过发展经济,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改善民生。经济的发展,民生之改善则可使社会得以稳定,国家得以强大。
三、管子“侈靡”思想的社会政治意义
在讨论管子“侈靡”思想的经济意义后,也不应忽视其社会政治意义。管子的“侈靡”思想并不单纯囿于经济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主张。其政治意义在于“人可刑”。
1.侈靡是加强对臣民统治的重要手段
《侈靡》开篇即谈到:“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诛……今周公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
为此,“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侈靡不是单纯的奢侈消费,而是使“人可刑”,即控制臣民的手段。就是要让粟米布帛贱而易得,钟磐狗马成为侈靡之享受。使得国之君主能够控制社会经济生活,下层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不然,鳏寡独老不与得焉。”进而稳定社会秩序。
2.侈靡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
《管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饮食”、“侈乐”是民之所愿,只有“足其所欲,赡其所愿”,统治者才能“用之”。“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而如果维持极低下的生活,“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
所以,“夷吾也,如以予人财者,不如毋夺时;如以予人食者,不如毋夺其事,此谓无外内之患。”
3.侈靡是“两手都要抓”的重要手段
“均之始也,政与教孰急,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认为国家治理需要抓“政教”两手。政令是以强力和刑罚作为特征的,而仅依靠政令是不够的,因为“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所以就是依靠“教”的作用,通过运用“侈靡”,则“辨于地利,而民可富,辨于侈靡,而士可戚。”
4.侈靡是缩小贫富差距、平抑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前面讲过,侈靡的对象是有限制的。所谓“积者立余食而侈”,“用贫与富,何如而可?答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所以《管子》提倡运用“侈靡”经济思想,就是通过让富人在侈乐中自觉而愉悦地耗用他们的财物,同时给贫困的人提供工作的机会,以获取收入,缩小贫富差别,调节社会矛盾。
5.侈靡是实现社会稳定、上下团结的重要手段
管子认为:“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
“辨于地利,而民可富”,通过满足人们的侈靡欲望,可以平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同时,运用“侈靡”消费,也可实现朝中团结,借以巩固政权。“故上侈而下靡,君、臣、相上下相亲”。也就是“辨于侈靡,而士可戚”。
6.侈靡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调整统治策略的重要手段
“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管子作为处于时代巨变时期的思想家,深知固守陈规,食古不化的愚陋与危险。因此提出“不方之政,不可以为国;曲静之言,不可以为道。节时于政,与时往矣”。所谓“节时于政,与时往矣”不正是今天的与时俱进吗?因为世事是不断变化的,即“天地若夫神之动。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所以要做到顺应天时,“杜事之于前”。
《管子》的侈靡论并不是单纯地谈论社会经济和消费问题,而是将它作为一项治国政策和方略,为统治阶级富国强兵出谋划策和提供理论依据的。他认为治国最为宝贵的是“必因天地之道”,“节时于政,与时往矣”,即要遵循天地的规律,随机应变,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侈靡论就是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其中包含的经济思想、治世之策亦可为今日借鉴。(作者:张轩)
参考文献:
[1]诸子集成[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10.
[2]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固也.《管子·侈靡篇》的结构与主题[J].史学集刊,2001,(10).
[4]吴邦本.谈《侈靡》篇之侈靡[J].管子学刊,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