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管子》“侈靡”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分析

2012年04月01日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现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汉时由刘向编定的,原有八十六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管子》一书的突出特点是极为注重经济问题,全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讨论经济,其“侈靡”消费观在先秦是很独特的。一方面,管子和当时的思想家一样也宣扬节俭,但另一方面,却大张旗鼓地鼓励奢侈。管子提出了“俭则伤事”的说法。《管子·乘马》(以下只注篇名)中讲:“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应强调“侈靡”,“侈靡”即是奢侈的生活。拙作拟就管子侈靡思想的内涵,经济意义和社会政治意义等方面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开经济学风气之先的消费理念 
   
  与资源之稀缺、生产能力之低下及人们无限的欲望相适应,东西方传统的消费理念多倡“节俭”。西欧在十七世纪时才由威廉·配第提出相反的论点,他举例说宁愿粉饰“凯旋门”以增加就业。18世纪初叶,英国医生曼德维尔在其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中首次提出了倡导奢侈浪费,反对勤俭节约的经济思想。这一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另类自提出之日起就备受谴责和鞭挞,被宣布为伤风败俗和邪恶之道而声名狼藉。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迫使经济学理论探索新的出路。由是,凯恩斯提出正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失业的增加,也造成了一种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即有效需求的不足带来了失业扩大,失业人员的增加又使得社会有效需求进一步降低,最终使社会经济整体滑坡。所以,凯恩斯指出应该由政府加大宏观干预的力度,并从社会意识观念上加以引导,刺激消费,用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社会就业。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而与之类似的经济思想,即“侈靡”思想却早在2600多年前就由管子在其《侈靡》篇中提出,并伴之系列的相关措施,通过富人的“侈靡”消费刺激生产,提供就业机会,进而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实现社会安定。这些理论可谓是开经济思想的一代先河,不过这一思想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后来,西汉武帝时名臣桑弘羊接受并发展了其思想,明代陆楫目睹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酉,写下了《论崇奢黜俭》这样的警世名文,但二千多年来国人真正领会和赞同此说的却不多见。 
   
  二、管子“侈靡”经济思想的内涵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侈靡》以下引自该文的不再注明)管子“侈靡”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人性中的享乐欲望。其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侈靡的社会经济前提 
  侈靡的实施是有条件的。一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侈靡》篇提出:“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是以下名而上实也。”因此“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即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时为推动生产、拉动消费就要适当侈靡;在产品积压的条件下要提倡侈靡,“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在灾荒之年则“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乘马数》) 
  二是侈靡对象的限制。“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乘马》)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侈靡消费的,侈靡消费只限于“富者靡之”,“君臣之财不私藏。”只有富人奢侈消费,“贫者为之,”“贫动肢而得食矣,”穷人才有就业的机会,有了工作才能有饭吃。 
  三是侈糜消费也须有度。提倡侈靡消费并不等于反对节用。《管子》认为消费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俭则俭,当侈则侈,都不能过度。在《乘马》中明确指出:“侈则伤货,俭则伤事,……不知量,不知节,不可谓之有道。”“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禁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