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他三位母亲的故事
2012年05月11日
作为一位世界伟人、中国人民敬爱的总理周恩来,一生都怀念他的3位母亲:生母、嗣母、乳母。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历史悠久的古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县)。周恩来在家里是长子,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万家排行十二,因此大家习惯称她为万十二姑。万十二姑的父亲万青选原籍江西南昌,与周恩来的祖辈一样,也是师爷出身,后来在淮安府的清河县(后为淮阴县)做了30年知县,在当地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人物。万十二姑美丽、善良,读过五六年家塾,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家庭的影响,十二姑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嫁到周家后,更是贤惠能干,周家的许多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她也热心、乐意地尽力帮助别人摆脱困境。
父母商量以后,给周恩来取名为“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象征吉祥、幸福。无论有没有这种鸟,父母总是希望长子有出息,将来振兴周家。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倘若就这么死去,不仅祖宗的祭坛上不能放他的牌位,而且遗留下来的寡妇也永远被家族内外的人看不起。这时,一位信奉神明的亲戚给贻淦的妻子陈氏出了个主意:“假如把大鸾过继给你们,就能冲喜消灾,贻淦的病也会好起来的,你也可以免除无后之苦……”陈氏左思右想,觉得也只好如此。
过继之事与周恩来父母商量后,父亲起初很是为难。他需要长年在外面做事,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刚有这么个儿子,就要送给别人,的确舍不得。但生母是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之人,她自从嫁到周家,就目睹四弟贻淦被肺痨折磨的惨状,更理解弟媳陈氏的苦衷。为挽救小叔子的生命,也为弟媳今后的生活着想,万十二姑忍痛把大鸾过继给了贻淦和陈氏。
然而,收养儿子的喜悦并未给贻淦的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贻淦去世,周恩来由嗣母陈氏精心抚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的秀才,还学过一点医学,稍通医术。在这样的家庭中,陈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幼喜好诗文书画,有较广博的学识和文学修养,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才女。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由于年轻守寡,她很少出门,终日守在家中与养子大鸾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感情、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对大鸾的抚养和教育上。
周恩来过继给陈氏之时,生母万十二姑又怀上了他的弟弟恩溥。周恩来改称生母为“干妈”。称养母陈氏为“娘”。为了哺育好养子,陈氏又托人在当地农家为他找了一位乳母叫蒋江氏,3人一同生活。乳母同样慈爱、淳朴、宽厚,她在哺养周恩来之时,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积德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乳母也很有感情。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遭遇,周恩来与别人不同,有了3位不同意义上的母亲:生母、嗣母、乳母。
周恩来从4岁时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5岁时候,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读书。这时,周恩来正式取学名为恩来,字翔宇。这一名字,同样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厚望。之后,他先后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的思维个性,却是最早的熏陶。
从家塾回到家里,嗣母不仅进一步辅导他学习,而且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等。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写了《射旧忆旧》一文,还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在与乳母蒋江氏的共同生活中,周恩来也听到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事情,如播种、插秧、收割、舂米等等。乳母带他到乡下家中去玩,他不仅结交了乳母的亲生儿子等穷苦朋友,而且亲身体会了农民耕耘的艰辛,从中他也理解了嗣母经常给他讲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真正含义。乳母虔信神明,还经常带周恩来去烧香拜佛,求东岳大帝保佑。虽然幼小的周恩来不理解乳母为什么要去拜佛,也不知道神明是什么,但是,乳母与人为善、慈爱宽容、大公无私的品格,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后来他对佛家慈悲为怀的教义也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善于与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和平相处。1963年10月20日,他在回答亚洲佛教界人士关于“总理对佛教有何看法”的提问时,还客观地说:“思想上的不同,可以保留,你不要认为共产党员就一点也不唯心了。不要说1个国家,就是1个家庭,也有各种不同信仰的人。如我的父母信佛,我是共产主义者,这方面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反对外国干涉、要求民族独立等方面则是一致的。”周恩来与他乳母在慈良、无私等方面,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