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我很幸运生在这个时代
2015年11月10日
他很庆幸在有较多容易摘取的果子时期创造了自己的财富。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聚焦中国一批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刘永好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的“农民工奇迹”:怎样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切。
刘永好,中国最大农业综合企业之一——新希望集团(New Hope Group)创始人,他与典型的中国企业家形象不符:保持身材,穿着朴素,言辞谦逊,身上没有过多的珠宝饰品。
刘永好有自己的菜园。在北京和成都的家中,他种了辣椒和黄瓜——“我们吃的蔬菜有一半是自己种的”。
刘永好代表着较早一代的中国企业家——社会主义制度让那代人遭遇更加艰苦的人生起点。他出生在四川一个小镇的知识分子家庭,但“十五、六岁的时候,我被送到农村当农民”,他说。他成了一名中国人所称的“下乡知青”:相对享受特权的城市青年在文革期间被送到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我4年零9个月的知青岁月里,我栽种水稻和蔬菜,还要用桶挑粪(现在中国某些地区还用大粪作肥料)。“我干了一个农民该干的所有农活。我能用扁担挑起75公斤,”他说,然后补充道:“我那时根本吃不饱。那时我和现在一样高,但只有55公斤。”
最后他得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政府公职——做一名教师。“那是一份好工作,没必要自己创业,那时创业很难,你还会被人瞧不起,”他说。但在兄弟们的支持下,他开始创办一家组装扬声器的小工厂。他们需要资金,于是向村里的生产队提出用公社资金建厂。“但当地公社党委书记说,我们搞的是资本主义。这标志着我们第一次创业尝试的结束,”他说。他表示,如若不然,他或许会成为当今中国首屈一指的电子大亨。
创办扬声器工厂失败后,“我们开始思考该种什么蔬菜”,他说。后来,他们变卖了家里最宝贵的财产——一块手表和一辆自行车(都是用他父亲因文革时遭受冤屈而获得的赔偿金购买的),将所得资金用作家禽养殖生意的原始资本。“我们开始养鸡和鹌鹑。我们靠养殖鹌鹑赚了几百万,”他说。他补充道,虽然那时没有私人工厂,私人交易也被禁止,但“农民可以出售自家多余的蛋、鸡和蔬菜。政策刚刚开始松动。”
如今,刘永好是拥有8万名员工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据胡润富豪榜(Hurun Rich List)去年估算,他的身家达48亿美元,在中国富豪中排名第30位。
他认为,贫穷是自己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我20岁前从未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而且几乎总是挨饿,”他坐在北京高级会所美洲俱乐部舒适的扶手椅上说道。“因为我很穷,所以我非常勤奋,工作非常努力。这可以创造价值……以前我什么都没有,但现在我拥有很多。所以我的心态很好。我能以一种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运气也起了很大作用。“在过去2000年的历史上,中国的发展是停滞的。但在过去30至40年间出现了戏剧化的增长。我很幸运(生在)这个时代。不然的话,我的努力和能力可能一事无成。中国的政策允许个人开办工厂。如果没有政策放松,无论我多么有能力,都有可能一事无成。”但是,难道至少10亿其他中国人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优势吗?“我觉得自己与别的中国人一样聪明,但不同的是,我更努力,更勤奋。”
他承认,在当今的中国,仅有这些已不足以快速致富。“中国正面临一个转折点——所谓的新常态。由于供应过剩以及成本不断上升,许多传统行业正面临巨大压力。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也在增添成本,而需求正在放缓,”他说。“今天的年轻人要想成功,光靠勤奋和努力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