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 艰难岁月里的老顾问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开始,邓小平一家被“监禁”在四合院中。卓琳身体大不如前,管家的大事逐渐移到女儿邓楠手上,而婆婆成了邓楠的顾问。
这个家的开销不少:邓小平夫妇的5个孩子以及来京学习的邓家其他孩子;邓小平每天要的“小熊猫”烟;舅舅一家不愿离开广安,卓琳每个月他们寄去10元、20元不等的生活费。
“奶奶,现在日子虽然有点紧,但你千万不能苦了自己,更别想着回老家去,有我和小平在,你什么都不用操心。”卓琳担心老人产生自己是累赘、打算回广安的想法,抢先给婆婆打预防针。
更苦的日子夏伯根也过过,她感激儿媳对自己的爱护。缝补浆洗,吃穿用学,夏伯根比以前更操心。能自己做的,绝不买;能接着用的,绝不扔。她用平常人家十分之一的开销,保证了日子一天天过下去。
艰难岁月里,夏伯根对卓琳只提出过一个要求。文革中,无数夫妻为自保纷纷提出离婚、划清夫妻界限。“卓琳,你千万不要和先贤离婚啊。”她越是喜欢这个儿媳,就越容易胡思乱想。
“我不会,我怎么会。”卓琳笑答。她理解婆婆的担忧,她们都见识过背叛出卖,知道坚守感情和信仰最不容易。
“我就知道你不会,”夏伯根如释重负,“你和她们不一样。”
1969年 三个人的流放生活
邓小平夫妇被下放到江西“改造”。
出发前,卓琳和丈夫商量把奶奶带走。夏伯根已经70岁高龄,留她和孩子们在北京,卓琳怎么也不放心,跟着自己走还可以互相照应;可如果北京有个什么好歹,远在江西的两口子如何赶得及。
“奶奶,你和我们一起走。”卓琳对夏伯根说。没想到婆婆已经收拾好行李——她同样放心不下身体不好的儿子夫妇。
卓琳的眼睛湿润了。她一贯觉得尊重对方、孝顺对方,那是作为媳妇该做的;可转眼间,夏伯根回馈给自己更多。
到了江西,邓小平夫妇不许夏伯根再做重活累活,她便在家淘米做饭,尽量抢活干。但三个人没有工资,每月仅靠20元的生活费,日子着实困窘。
“我们种地吧。”邓小平指着所住的“将军楼”楼下空地,“还可以养几只鸡。”
杂草丛生的空地热闹起来。夏伯根和邓小平挖地,患有高血压不能劳作的卓琳坐在小板凳上拣地里的石头。地弄好了,他们找老百姓要了些种子,种些茄子、辣椒等蔬菜。邓小平浇水,夏伯根负责锄草除虫,空闲时几人又在角落里做了个围栏当鸡圈。
我们还可以学着自己酿酒、做豆瓣。卓琳向婆婆建议并立即得到响应。反复研究了几月,婆媳俩终于试验出了邓家的酒和豆瓣酱。三个人的流放生活里,酒香和酱香成了艰难岁月里最香的佐料。
1997年 作为母亲的预感
邓家第三代是夏伯根抱大的。邓小平平反回到北京后,她升级为“老祖”,继续带大了第四代。
1997年2月17日,邓小平逝世。自那天起,97岁高龄的夏伯根不吃饭了,也不喝水。
几天后,卓琳在女儿的陪伴下赶往医院。刚刚送走丈夫,她必须竭尽全力留下婆婆。“我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在江西时丈夫说过的那句话回响在耳边,卓琳坐在病床前,紧紧握着老人枯瘦的手。老祖有老年痴呆症,不认得人了,但媳妇认得她,还想和她相扶着走完剩下的路。
4年后的春天,夏伯根辞世,享年101岁。
2009年7月29日,卓琳逝世。
一家三口,去了同一个地方,他们的母子情、婆媳情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