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为孝辞官
2011年08月24日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多少年来包公生性耿直、铁面无私的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却很少有人说到他孝敬父母的故事。其实,包公从少年开始便以孝而闻名,
包公的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他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的知县。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定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会规劝这样做。但是,包公的父母却就是不愿离开家乡跟随包公。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为什么包公的父母不愿跟随包公而去呢?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个中的具体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包公的父母年老了不愿随他到他乡去;也有人说可能是包公的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后来,包公看见父母不愿跟随他四处为官,于是他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当时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了,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主动地辞去官职,不但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而且他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