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人士鼎力相助 南宁流浪父女搬进新家
2011年07月19日

在社会爱心人士的鼎力帮助下,7月18日,南宁市一对四处流浪拾荒为生的父女,终于告别没水没电的破水井房,搬进了水电齐全的出租房。小丽的入学问题也有了初步意向。
当天中午,室外35℃高温,房间内,一台小电扇呼呼地吹着,新买的席梦思床上,小丽沉沉地睡着。“她从没在中午睡得这么香过。”养父老黄说。
此前以废弃水井房为家
今年7月11日,南国今报以《爸爸,卖我的长发换点米吃吧》为题,报道了13年前养父老黄用拣垃圾挣来的钱,把在路边被人遗弃的女婴小丽养大并送她读完小学,如今,因为小丽的黑户身份,她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境地的遭遇。
在一棵两三米高的桑树下,一间几平方米大的狭小砖瓦房,这就是他们的栖身之所。老黄说,他们父女俩在这里已经居住了5年,在此之前,他们在多个地方流浪,住的都是别人遗弃的烂工棚。
这是南宁市江南区大李村一个村民废弃的水井房,老黄用一块木板盖住了水井口,就变成了他堆放杂物的桌子。记者注意到,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拣来的东西杂乱不堪,两张用木板随便拼成的床连成了一个“7”字,一头是老黄睡的,一头就是小丽睡觉的地方。屋子不仅四处有漏洞,也没有通电,晚上只能靠点煤油灯照明。
就在这间简陋的房子里,唯一有声音的电器就是一台拣来的收音机,箱子里的衣服都是别人捐的爱心衣物。不过,记者注意到,墙上挂着一个看上去还算新的闹钟,时间也走得准确。小丽说,这是养父拣来的,挂在墙上是为了提醒她每天按时上学。
父女俩相依为命
他们为什么要住在这么落魄的地方?在记者的追问下,老黄慢慢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原来,老黄今年62岁,老家在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隆德村委蕾德坡,1978年,父亲过世母亲改嫁之后,他就开始了外出流浪拣垃圾的生活,也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1998年8月13日,老黄在大沙田一带拣垃圾时,发现有人在龟背桥边的树下围住一个纸箱议论纷纷,老黄凑近一看,纸箱里有一个刚出生的女婴正嗷嗷大哭。据围观的人说,这个女婴已经被人遗弃一天了,没有人来处理。想到自己年近五十仍孤身一人,老黄不禁动了怜悯之心,决定把婴儿抱回去喂养,从此便开始了父女俩相依为命的生活。
“那时候我有一辆三轮车,我把小丽放在侧框篮里,她就这么跟着我去拣垃圾。”在小丽的童年里,她的生活没有与垃圾分开过。人们常常会在某个工地上、某个小区里,看到一名中年男子带着个小女孩拣垃圾。
靠拣垃圾谋生艰苦而又不稳定,有时连吃饭都没有着落。2009年农历七月十四,南宁人习惯过中元节,老黄用仅剩的几块钱买了一斤鸭肉和女儿过节。第二天,家里仅剩下1公斤米了,又拣不到垃圾没有收入,这几天的吃饭问题怎么办?
那一年,小丽11岁,虽然她没有任何漂亮衣服和玩具,但她特别珍爱自己那一头乌黑的长发,这是她身上唯一值得骄傲的地方。看到养父为吃饭问题愁眉不展,懂事的小丽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爸爸,你把我的长发剪了拿去卖吧,或许还可以换点钱买米吃。”看着女儿蓄留了几年的长发,他是多么地不忍心啊,可是没有米下锅,老黄没有别的选择,最后,一把长剪刀把小丽的长发剪掉卖了120元,这才让他们度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