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威州镇百姓首度住进有物管的安居小区
2011年05月11日

阿坝师专旧址面对着滔滔岷江,大楼顶端的时钟永远地停留在了14时28分,与河两岸苍凉的枯山陡壁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块草坪在河畔舒展开来,就像广州的公园。草坪围着一扇门,那里是阳光社区,广州援建的威州镇灾后安居小区。
住房:
羌民们住上有物管的小区
走进社区,除了建筑中点缀的羌族元素,小区空地上的地砖、绿化设计和健身设施都极具广州特色。这里是2004户威州百姓的新家。
记者到访时,陈连萍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她一一指着厨卫设备、地砖、客厅的吸顶灯等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入住前就已经给我们装好的,2009年12月,我们买了点家具就搬进来住了。”
陈连萍一家三口,原本住在一套53平方米的小套间里。地震中房屋受损,家所处的位置刚好又要修体育场,他们便有幸搬到了新家。根据政策,免费置换原居住面积的1.2倍,超出部分按1500元~1800元这一接近造价的价格用现金补足。陈连萍家目前有84平方米,三房两厅,他们为之补了36640元差价。
0.5元/月/平方米的物管费对陈连萍一家来说很新鲜。社区主任助理李后言告诉记者,小区物管费在汶川,乃至整个阿坝州都是新鲜事物,以前从未有过。社区建成后,广州援建组还专门从广州聘请物业管理专家到汶川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陈连萍每月需支付40元物管费,但她认为,物有所值:“以前出门总担心家里东西被偷,现在有了保安,心里踏实了。以前住的老单元楼卫生条件差,现在这么漂亮的小区,大家都不忍心往地上扔垃圾。”
在阳光社区的2004套住房中,有300套是廉租房,56岁的方昌荣就住在一套52平方米的廉租房里。他家门上贴着一个大大的“囍”字,她23岁的女儿刚刚嫁人。
方昌荣一家四口,他本人长期无稳定工作,妻子则靠在街边帮人擦皮鞋为生,儿子在外打零工,是低保户。地震前,一家四口租住在一套50平方米大的老房子里,月租近两百元。
阳光社区的廉租房建好后,方昌荣家符合条件入住,每月支付25元房租和25元物管费。与震前租的房子比,不仅居住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还能省下100多元租房钱。现在,政府给的生活补贴从120元/月升到了500元/月,再加上妻子擦鞋每月挣的五六百元,方昌荣家的生活状况较震前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