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75岁院士林俊德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2012年09月23日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幕:

  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老人,在人们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的办公桌……

  如同重伤的黄继光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后的冲锋姿态。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12年5月31日21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便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

  生命中的最后冲锋

  林俊德院士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

  “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3天前,病情突然恶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拒绝了医院延长自己生命的最后努力,强忍剧痛坚持下床工作,把手中的重大国防科研工作一一交待给同事和学生们。

  于是,西安唐都医院的病房中,出现了这样震撼人心的场景:在生命的最后3天中,这位75岁的科学家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成员交待后续科研任务……对于自己的后事,院士只交待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种在被称为生命绝地的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在那里,这位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与大漠为伴,与马兰为友,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是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培养成长的,我要对得起他们。”从52载藏身大漠献身国防科研到生命最后3天的奋起拼搏,支撑这位科学家创造一个个科研和生命奇迹的,是这样一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很难想象他当时忍受着什么样的疼痛……那时他已腹胀如鼓,严重缺氧,呼吸和心跳达到平常的2倍,比我们一般人跑完百米冲刺还累。”西安唐都医院护士长安丽君说,当院士微笑着对护士们说“不用担心,我工作起来感觉不到疼”时,她们都哭了——作为医护人员,她们深知晚期癌症患者所承受的那种疼痛是如何的难以忍受。

  作为医护人员的安丽君和她的同事们,很难理解林俊德在生命最后关头这种决然的选择:拒绝化疗,拒绝手术……

  已经忘我工作52年、在自己的科研领域立下了卓越功勋的院士,为何要在生命最后时刻,还要工作得这样匆忙?

  核技术是国家安全的后盾。对于一生从事核试验工程研究的林俊德来说,有许多事,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2012年春节刚过,一封关于基地建设发展的长信摆在了基地司令员的办公桌上。林俊德的这些建议,直接关系着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事关重大。

  直到基地决定对他所提出的建议进行研究时,林俊德绷着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然而,关心和熟悉他的基地领导们,从他的笑容中看出了令人不安的憔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了人们心中的不安:胆管癌晚期!

  同样令人震惊的消息还有:林院士拒绝手术!

  “赶快安排我回单位,我需要一段时间把电脑里的材料整理出来,要不以后他们不好看懂。”面对试图说服他的医生和基地领导,林俊德说,“我的病情我清楚,要我活得有质量,就让我工作,我现在需要的是时间。”

  下水一口气能游两个小时,去年还是研究室乒乓球比赛冠军的林俊德,突然发现自己的时间紧张了起来——

  技术方案需要梳理完善。关于基地建设发展路线,他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写下了许多思想片断,分散在电脑的各个文件夹里。如不抓紧形成系统化的总体方案,那些灵感将成为散落一地的珍珠,再也串不起来。

  科研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包括学术思想、技术思路、实验总结和各种数据、图片、图表,都在电脑里以复杂的编号形式保存着。如不抓紧整理,诸多国防科研的重要课题、尖端项目资料将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档资料中。

  学生论文需要审改评阅。2名博士生即将进行论文答辩,没有导师的意见,不仅学生毕业要受影响,两个前沿课题的进度也将延缓。

  手术可能延长生命,但,他可能再也起不来工作了。明白这一点的林俊德坚决拒绝了医生提出的手术方案。为便于开展工作,5月23日,他从北京转入西安唐都医院。他诚恳地对医生说:“我是搞科学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

  3天后,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角逐——一方是难以抗拒的无情的死神,一方是身患不治之症的垂危患者。然而,这位75岁的老军人,却以最后一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在病房里发起他最后的冲锋,绽放出令人震撼的璀璨。

  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由老伴黄建琴负责接待前来看望的人,即便是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看望时间也不得超过一分钟……坐在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各种管子,争分夺秒地整理自己电脑里的资料。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病情,仍在继续恶化。5月30日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把办公桌搬进来,让我工作,我可能还能多活几天。”听到林俊德这句话,极度为难的基地领导挥泪同意了他的要求。

  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然而,承受这样苦痛的林俊德,却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

  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那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仅余的生命在工作中飞速流逝。

  此时的林俊德,意识已是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监护仪上,各项生命体征已濒临极限的边缘……“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喘息,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生怕某一个瞬间他会突然倒下。”医生张利华说,从医30多年,从没有哪一位病人,如此地令他和同事们揪心和感动。

  两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在间或的清醒时,他仍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一生尽忠报国的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惊天动地的事业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基地官兵的这副挽联,是对林俊德一生最简洁的概括。

  封存在机密科研档案中的一个个闪光的签名,记载着这位院士在半个多世纪中对我国核试验工程所做出的杰出贡献——52载扎根大漠,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领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为铸就国家核盾牌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一鳞半爪的公开资料,我们可以窥见林俊德在我国核试验这一“惊天动地”事业中的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深处,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

  当蘑菇云在大漠中升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时,总理在电话中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

  指挥部顿时静了下来……在放射性侦测数据等过硬数据一时还拿不到手的情况下,如何尽快确定是核爆炸呢?

  “从冲击波数据看,这次爆炸是万吨级当量的爆炸,可以确定是核爆炸。”一个确凿的数据,在第一时间宣告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

  而提供这组数据的压力自记仪,就是26岁的林俊德和同事们自主研制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