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利:女大校的传奇人生
2012年05月13日
汶川大地震过去就四年了。回忆起抗震救灾那段那惊心动魄的日子,孙国利仍难掩悲怆的情绪,她凝重地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尽管我们部队在救援中表现很突出,获得嘉奖,但我到今天还是心底有遗憾--如果我们的装备再先进一些,我们的人手再充裕一些,就能有更多的人获救……”
大灾,激发出英雄本色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一声巨吼,汶川和周边地区被无情地撕开了胸膛,塌陷、尘土、血肉、泪水、混乱、嘶喊……巨大的国殇民痛,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拥有1000万人口的成都一时间陷入了惊恐、盲目和信息的沉寂之中。人们本能地涌上街头、广场、无助地面对着余震,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整个城市一片茫然。
摇晃的成都消防指挥中心大楼办公室里,孙国利和她的战友们敏锐地判断出,附近有大震!第一波强震过去,训练有素的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在大楼前的空旷地带,一场特殊的紧急党委会议仅仅进行了1分钟,成立地震救援总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决议只有八个字:“一级战备,全力救人!”
兵贵神速,震后1小时,消防支队除200人留守成都处理次生灾害之外,其余800名官兵已经到达都江堰和彭州、崇州等6个重灾县区,成为到达灾区最早的专业救援队伍。
在记者拍摄的救灾现场画面里,深夜的帐篷中微微泛着手电筒发出的微弱亮光,抢险救灾指挥部正在紧张地部署救援工作,总指挥官被众官兵围在中间。
“只要还有一个人,我们就要尽一百分的努力……”嘶哑的嗓音透露着焦虑,而其中的镇定沉稳又不同于一般的男声,定睛一看竟是一位女指挥官!
这位女指挥官就是孙国利,成都公安消防支队的队长。
她统领的队伍被称为“救灾尖兵”和“救灾尖刀”,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支快速反应部队,震后仅3分钟就做出了“一级战备,全力救人” 的决定,第一个从地震废墟里救出了活人;第一支进入救灾现场的专业救援队,震后10分钟,先遣队开赴都江堰,1天后又率先进入震中汶川映秀;这支队伍的官兵出动比例第一,1000名官兵到抗震救灾第一线的800人;这支队伍的救人率第一,800名官兵救出了生还者981人……
砥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成都市消防支队共有673人立功受奖,其中立一等功的有16人,孙国利被中央军委荣记个人一等功。
在谈到这些辉煌战绩时,孙国利说:“这不是偶然发生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吧’!”
孙国利带队伍坚持“身先士卒”。实战训练,她戴上沉重的呼吸器,和战士一起爬上危险的挂钩;业务考核,跑步、水带连接、操吸水管、爬模拟火灾现场的烟热实验室等“硬功夫”,她总是和官兵们一起参加。有一次,在年轻干部的挂钩攀爬救援训练中,一些刚离开大学的新兵有娇气和畏难情绪,总也爬不上去。孙国利没有批评他们,只说了声“我来!”小伙子们看着年过五旬的女队长敏捷的身手三两下就攀了上去,感觉既震惊又羞愧,“队长和我的妈妈同岁,”一位战士说,“她都能做到,我们再不做好,实在说不过去。”
在孙国利的带领下, 2005年11月,在四川消防部队首届政工岗位大比武活动中,成都消防支队代表队一举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组织奖和3个单项第一、4个单项奖的骄人战绩,她个人也夺得23个支队级单位政治委员岗位笔试第一名。
20多年来,孙国利多次和抢险官兵一起出现在救灾现场,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
2005年8月,成都市一座在建的大楼突然坍塌,18名工人瞬间被埋在废墟下,坍塌的水泥梁柱、预制板、钢筋等杂乱交错、堆积如山,是成都市多年来最惨烈的一次坍塌事故。当晚,担任支队值班总指挥的正是孙国利。闻讯后她立即赶往现场,一路上边走边调集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共有13个中队、22辆消防车和210名官兵奉命紧急集结。
到达一片混乱的现场后,沉着冷静的孙国利首先找到了惟一侥幸逃出的“知情人”详细了解房屋结构、人员所在位置和坍塌时的情形,确定了“先易后难,先救有生命体征,后救遇难者”的原则,然后采取了“搜索定位,快速救人,分点救援”的措施,短短24分钟内便救出了10名被埋人员。
当救援工作转入到深层埋压的高难度阶段时,又重新调整力量,集中精干兵力配备特勤装备组成4个突击小组,进行攻坚战。经过紧张的科学施救,被埋的18个工人终于被全部救出。
这样的救援工作,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孙国利说,“和平年代的消防部队,就是整个社会的紧急救援中心。不需要领导指挥,老百姓一拨‘119’就把我们叫出去了。”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紧急而困难的救援行动中,孙国利和她的消防支队终于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