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起居室:老伴年前走后变得冷清了

  烈士祠门洞西侧的小房间(俗称南屋)是陈光聚老人的起居室,分里外两间,一床一桌靠南窗摆放,桌子东边的床上摆着白菜、米面等物品,来了客人老人就让他们坐在床沿上。屋里虽然有些潮湿却很温暖,一只土煤炉里炉火正旺,炉子的烟筒通向里间的土炕。记者摸了摸炕面,微微有些烫手。老人说左腿当兵时打仗受过伤,晚上睡觉离不了热炕头,即便是夏天也要盖着厚被子。

  “以前还有老伴给我灌个热水袋,暖暖被窝。自从老伴走了,我就自己照顾自己了。”说起老伴,老人突然半天不语,木然地坐了好一会,然后起身进到里间,趴在炕头上直愣愣地看着墙上的一个相框,那里面有与老人相濡以沫大半辈子的老伴的遗照。

  老人的老伴名字叫齐秀升,去年腊月十五无疾而终,享年92岁。老两口无儿无女,一辈子相依为命。“老伴走了,我连个说话的人也没了,没伴了,没魂了。”老人自言自语,黯然神伤。老人说,老伴过世以后他就变得不愿意说话了,再加上听力渐弱,几乎很少跟人交流。从南屋到北屋来回走了这一趟,他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之所以拒绝别人的搀扶、帮助,就是不愿让人觉得他老了。镇上的干部觉得他年纪越来越大,好多次让他进敬老院养着,他因为放不下烈士们,就一直没答应。

  上午11时10分,老人开始准备午饭。他捡起地上的几个胡萝卜,想了想又放下。“不炒了,我想起冰柜里还有些饺子,馏馏就能吃,凑合一顿吧。”老人告诉记者,冰箱在烈士祠门洞东边的偏房里,里面有饺子、馒头、猪肉等食品,旁边还有两箱鸡蛋。冰箱是老人自己买的,因为逢年过节来看老人的挺多,拿来的东西一时吃不完就放冰箱里。这间房兼做接待室,前来凭吊烈士们的客人有时候进来歇歇脚、喝杯水,跟老人聊聊天。老伴走了以后,老人很少再来这里,这间房子里冷清、孤寂。

    后顾无忧:接班人镇里已初步确定

  郝旭静告诉记者,陈光聚老人与老伴为烈士守灵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好多素不相识的人感动于他们无怨无悔的守望,通过各种方式向老人表示敬佩和感谢。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这几天老人的情绪有些激动,还特意穿上了军装,这些衣服是一个老兵送来的,还有老式警服、军装,也是派出所的同志拿过来的,老人很喜欢穿。”郝旭静说。

  “我们基本上两天来看一次老人,只要老人愿意,随时可以住进镇上的敬老院,那里条件好、伙食也不错,房间早准备好了,但老人就是舍不得离开这里,我们知道他是跟这里有感情了,这里的烈士牵着他的心!”郝旭静说,接替老人看守烈士祠的人选已经初步确定,会在老人决定离开的那天到任。

  老人生平:征战归来半生护忠魂

  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了北白塔村,陈光聚一家分头外出避难逃生,年仅14岁的他跟随姑姑去了辽宁。

  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24岁的陈光聚在当地参加了解放军,先从天津到了北京,随后又转战河北、山西、山东等九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陈光聚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成为一名高炮射手。

  1951年,陈光聚在战场上套子弹袋的时候右腿和右肩被弹片炸伤,1952年,左腿再次受伤致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陈光聚放弃政府给的一系列优抚待遇,回乡务农成家。

  1979年,昌邑市龙池镇发出通知,找人看守烈士祠。陈光聚听说此事,主动要求看守烈士祠。从此,他与老伴就走进烈士祠,每天擦洗、打扫烈士灵位,定时清理院落卫生,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2009年,陈光聚被评为“感动潍坊人物”。颁奖词这样说:积土可以成山,积水能够成渊。他在岁月流转中,投入一腔赤诚,怀着热爱与崇敬陪伴烈士英灵,用责任心和使命感凝成一种力量,把30年的平凡岁月堆积成一种平凡的操守,令人敬佩,也叫人感动!  (中国文明网联盟·山东潍坊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