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老兵为五百多烈士守灵30载
2012年04月08日
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88岁的老人陈光聚,与老伴一生清苦,为527名烈士守灵至今,一共33个年头。
1979年,昌邑市龙池镇发出通知,找人看守烈士祠。陈光聚听说此事,主动要求看守烈士祠。从此,他与老伴就走进烈士祠,每天擦洗、打扫烈士灵位,定时清理院落卫生,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33年的无悔守望,这些英烈不但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在他心里根植、重生。
今年春节前老伴去世,老人也到了风烛残年,烈士祠里只剩下他孤独的身影。老人有个心愿,有生的日子里,希望看到有人接过他的班,替他继续陪伴、看护早逝的战友们。对此,镇里已初步挑选了接班人。
烈士祠:当地拨款修葺一新恢复原貌
3月30日上午,天空中阴霾密布,记者赶往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烈士祠。
从龙池镇政府驻地向西不远,穿过白塔村中的一条水泥路向北,在靠近村后的位置,记者找到了这座院落虽不太大却与众不同的烈士祠。烈士祠的门楼、阁楼都是仿古建筑,供奉烈士灵位的正房和东、西偏房青砖灰瓦,显得古朴而又庄重。
走进烈士祠的门洞,一座写有“浩气参天”四个鎏金大字的“昌邑县抗战殉国烈士纪念牌”巍然矗立在眼前,碑身背面刻满了烈士的英名。烈士碑亭的四根红色廊柱就像红旗猎猎,碑亭顶上廊檐四周的梅、兰、竹、菊、苍松、翠柏彩画就像是烈士们牺牲前英武的身姿。
一年前,烈士祠因为年久失修,门楼、房间檐瓦塌陷多处,墙壁的青砖因风雨剥蚀而脱落。前不久,镇政府专门拨款8万元进行整修,现在整个建筑修葺一新,恢复了烈士祠的原貌,也遂了88岁守灵人陈光聚老人的心愿。
据了解,这座烈士祠建于1945年,当时是昌北县委建立的,主要为纪念原寿光、昌邑、潍县三县的抗日烈士。纪念碑为原昌北县委、县政府、独立营和民主建国会敬献,“浩气参天”为原昌邑县(现昌邑市)委书记马骏亲笔题写。
烈士祠里现存放烈士牌位527个。其中,抗日殉国的391位烈士大部分是寿光、昌邑、潍县三县的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136位烈士都是昌北县人,其中有些是在昌邑当地的战斗中牺牲的,有些是在外地牺牲后迁回来的。
守墓人:把烈士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
可能是看见有人进来,一位老人从烈士祠门洞西侧的一间小偏房里探出半个身子,问一声:“谁啊?”随后扶着门框颤巍巍地出门。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挪,上身的老式绿军装在这肃穆的环境里让人眼前一亮。
老人就是陈光聚,烈士祠的守望者。“你们是来看望孩子们(烈士)的吧?看吧,看吧,又快到清明节了,上上香,烧烧纸,念叨念叨,谁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他们……”老人喃喃着,满是皱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不知是因为风大还是伤感,他半开半闭的眼睛里有点点泪光。这里供奉的烈士,老人习惯称他们是孩子们,自己的孩子。
听说记者是专门过来看望他的,老人笑了一下,并没有把记者让到屋里,记者给他带来的食物他也没太在意,只是自顾自地向着烈士祠的正屋蹒跚而去。“先来看看这些孩子们吧。来,来,跟我来!”老人说。
从烈士祠的大门到正屋不过30多米的距离,老人走得很慢,右手里的拐杖是他行走的主要支撑,他的左腿几乎是拖拉着跟行。记者数次伸出手去搀扶住老人,老人都固执地摇头、拨开,坚持一个人走。一位走进门的女青年见状又连忙上前搀扶,老人招呼她说:“又来看我了,没事,我自己走,我能行呢。”同样拒绝了她的帮助。老人告诉记者,这位女青年是龙池镇政府的民政助理郝旭静,有事没事都会过来看看,镇领导为老人买的吃用等物品郝旭静也一并带来。
轻轻推开烈士祠正屋的门,老人默默地点上香、烛,望着眼前香案上一排排烈士牌位,他把拐杖拄在胸前,眼神凝重。记者看到香案上有鲜花,香炉里还有新鲜的香灰和纸钱的灰烬,一个个写有烈士名字的木制牌位字迹新旧不一但都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