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婚 伉俪情
吴佩煜来到昆明,是在1940年。这位生在西子湖畔的江南女子,父亲是名铁路局职员,因修滇缅铁路,她便随同父亲来到昆明。
吴佩煜聪颖好学,顺利考入同济大学附中,成为吴孟超的同窗。就这样,这两个原本不搭界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那时,吴孟超和家人失去了联系,生活费没有了。为了挣钱糊口和继续学业,他申请过救济,卖过报纸,做过家教,还曾在梁思成的家里帮着描图。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吴孟超记得当年的苦日子,接受采访时还哼唱了一句《卖报歌》。
吴佩煜今年也是89岁高龄,比吴孟超小了40天。吴佩煜回忆说,看到个子矮小的吴孟超生活如此清苦,就偷着变着法子帮他。
不经意间,爱情不期而至。
考大学时,两个人的报考意向发生了分歧。吴孟超的手比较灵活,想读工科,去建房子、修铁路、搞工程。可吴佩煜坚决学医,还劝吴孟超也学医。
报考志愿一改再改,吴孟超还是没能抵挡住爱情的魔力,最终与吴佩煜一道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爱情,改变的不光是吴孟超的报考志愿,还有吴孟超的人生轨迹。吴佩煜更没有想到,缘于爱情的一次无意游说,竟会造就出一个日后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1951年,他们步入婚姻殿堂,至今,不离不弃60年,属极为稀有的“钻石婚”。
如今,吴佩煜已退休多年,是吴孟超不折不扣的贤内助。“我89岁还能一心一意地工作,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很好,主要得益于她照顾我、关心我、支持我。”吴孟超说,“我的成功有她的一半功劳。”
弟子规 恩师情
如果说,是爱情让吴孟超走近医学。那么,裘法祖就是引领吴孟超成为中国肝胆外科大家的引路人。
裘法祖早年留学德国,手术以精准见长,回国后在同济医学院担任外科教授,名扬上海滩。上学期间,吴孟超曾有幸聆听过他的讲课,也曾踮起脚尖在人群中看过他的手术,内心里把他当成崇拜的偶像。
大学毕业后,吴孟超进入第二军医大学,成为一个外科医生。1954年,学校聘请裘法祖为兼职教授,吴孟超得以再次从师裘法祖。
从那时起,吴孟超像个影子似的,不离老师左右。为尽量减少病人痛苦,“裘氏刀法”讲究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他就从如何选刀、如何分离、如何打结、如何处理险情等一招一式学起;老师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剂量,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跟踪观察一个危重病人住在病房里,他也把铺盖卷搬过来,两个月没有回家……
在裘老手下学习和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了,吴孟超也开始小有名气。
不过,吴孟超并不满足。一天晚饭后,他请教老师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努力?裘法祖说,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从此,吴孟超开始与肝脏外科结缘。而且,是一辈子也化不开的缘。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病逝,令吴孟超悲痛不已。
吴孟超忘不了,当他和同事将英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翻译成中文后,是裘法祖认真审阅并亲自推荐给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这本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译著,不但是吴孟超打开肝脏外科之门的钥匙,而且是当时中国肝脏外科的指导性书籍。
书籍出版后,吴孟超在扉页上恭恭敬敬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了老师一本。前些年,裘法祖又将这本书赠给了吴孟超。他说:“没想到,这本书竟成为老师留给我的唯一一件纪念物品。”
吴孟超忘不了,1963年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他和同事精心准备了涉及肝脏解剖、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中肝叶切除等重要内容的8篇论文,被大会筹委会原封不动退回。无奈,他只好向老师求助。裘法祖看过论文之后,立即意识到这些论文的价值非同寻常,极力向大会筹委会推荐。
最终,系列论文引起医疗界的轰动,“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被推广全国。他说:“没有老师的栽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
吴孟超一向敬重老师。裘法祖在世时,他经常打电话问候老师。每次听说老师要来,他都是提前站在大门外,亲自为老师开车门。每次去同一个地方开会之前,他都会先打电话问清楚老师的出发时间,为的是要提前过去接老师。
如今,裘法祖倡导的“会做会讲会写”6字教诲,已被吴孟超制作成标牌,存藏在办公室的书柜里。他说:“老师怎么要求我的,我就怎么去要求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