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纸传统的技艺
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布达村的吾布力卡斯木,家族六代都是制作桑皮纸的。他说,他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在以前桑皮纸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桑皮纸。吾布力卡斯木说,自己从来没有专心学过桑皮纸造纸,小时候放学回来看爷爷和爸爸做,长大了,从田地里劳动回来再看看,等爸爸老了干不动了,他自然而然就接手了,好像天生就会一样。
桑皮纸制作前要选用一到两年的嫩桑枝条,以和田和吐鲁番的白桑最好。造纸时,先将剥下来的桑树皮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再加入胡杨土碱发酵四五天,等桑皮化开以后,就可以进行洗浆了。将桑皮浆放入木桶里拿木棍搅拌,搅匀后用专用的筛子滤渣,过滤后将纸浆倒入沙网木制模具里,然后用木棒不停地搅动,使纸浆均匀地铺在模具上,放到阳光可以充分照射的地方,等纸浆在模具上晒干后,撕下来的就是一张张地道的桑皮纸了。
传统的桑皮纸制作过程要经过剥削、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九道工序才能制成。据资料介绍,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桑皮纸呈黄色,纤维很细,有细微的杂质,但十分结实,韧性很好,拉力强,不断裂,无毒性而且吸水性强,在上面写字不浸。如果墨汁好,一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蚀,并且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桑皮纸颜色和质感完全取决于去皮的干净程度和每个环节控制的精细程度。吾布力卡斯木说,现在家里不再做桑皮纸了,因为纸做出来也不知道往哪儿卖。手工做纸费时间,出的纸张也少。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一沿袭千年的技艺,一度消失了一段时间,直到如今才开始复活。
桑皮纸的复活
故宫大修工程特选桑皮纸作传统古画修复材料之后,这一民间绝艺重为世人关注。生产桑皮纸的特定材料、独特工艺中蕴含着的科学原理、文化传统,凸显了它不能为工业造纸所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经新疆申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这为桑皮纸制作技艺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和振兴带来了历史新机遇。
2010年6月19日,乌鲁木齐市美术馆举办了主题为“桑穰问影”的展览,160幅摄影作品所用的纸张全是桑皮纸,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当年年底,这个展览受邀到韩国举办,再次受到韩国观众的追捧。
正是看到这些效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创造性地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性工程——生产性保护桑皮纸,让这一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完美结合,再创辉煌。
在新疆文化厅的倡导下,新疆各民族画家欣然命笔,作画于新疆桑皮纸上。由新疆走出去的内地画家也应邀在桑皮纸上一挥丹青,共同成就了100多幅桑皮纸国画佳作。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承载了我国传统造纸技艺和中国画传统艺术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将桑皮纸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质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古纸上呈现出时代艺术的光芒。
2011年年底,“中国画·桑皮纸”国画展在新疆图书馆展厅展出,100多位国画家第一次在桑皮纸上作出中国画,让所有参观者大饱眼福,产生了轰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参观了在北京举办的“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后说,在桑皮纸上作画,将新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使千年薪火相传的古老技艺重焕光彩,这充分体现了当今新疆开放、创新、交流、融合的现代文化引领精神内涵。新疆要坚持走保护与传承相融合的成功之路,为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据了解,新疆已在和田地区墨玉县投资建设了传承中心。新疆文化厅正积极推广用桑皮纸绘画和书籍装饰应用等方面的文化创意,使这项千年技艺在传承中创新。(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