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流传百年的广西梧州鲤鱼舞

2014年10月10日

    鲤鱼舞流传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石桥镇一带,每逢喜庆节日,各乡村、城镇常常可以看到。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由鲤鱼带领才寻到水源的。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功劳,每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以后又逐步衍变为每逢喜庆节日,都舞鲤鱼庆祝丰收,寓意“年年有余”,祈愿天下太平。 

    大概在清咸丰年间,鲤鱼舞就在苍梧县石桥镇寒水、学田两村开始流行演出。初时演出只是一人扮演一条鲤鱼,再由两个女青年扮演捞虾妹,各撑一盏灯笼,边舞边唱。有一首这样唱道:“新年到,喜洋洋,今晚鲤鱼来歌唱,恭祝大家身体好,幸福生活万年长/江河清,水中有条鲤鱼精,摇头摆尾游得快,阿妹追赶步不停/今日鲤鱼捞到手,全村老少齐开口,千万不要杀它食,把它放回江中游,回到龙宫奏龙王;风调雨顺消灾荒,农民大众都得益,身体健康,粮食丰收喜盈盈。”这首舞歌唱的就是流传在当地的一个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苍梧的一个急流险滩中,有一条鲤鱼脱离了群体而搁浅,奄奄一息。后被一老渔翁发现并抱回家中,老渔翁见鲤鱼双眼含泪,嘴巴张开像要讲话,老渔翁舍不得将此鲤鱼煮食,便将其放回江河中了。原来这是一条鲤鱼精,它回到龙宫向龙王讲述自己的经历,为了报恩,它为农民造福,从此当地农民丰衣足食,年年有余。

    到清朝末期,苍梧石桥镇学田村、洞心车姓族是鲤鱼舞表演的承传者,至今已有四代。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鲤鱼舞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传承下来的,如今在苍梧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多是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也有不少年轻的姑娘加入鲤鱼舞的表演中,为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鲤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蔑、竹片及铁丝扎成的,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再将圆竹棒的一头插入鱼腹至鱼背顶端为握棒,最后用白布包缝各部位,绘上图案和色  握棒,靠鱼的一端为棒头,另一端棒尾。表演时再配以锣、鼓、钹、二胡等,演奏彩茶调中的“鲤鱼曲”。 表演者动作大部分是模拟,鲤鱼灯在艺人们的手中栩栩如生,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潜下水底寻找食物,时而相互嬉戏。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全力拼搏,最后高跃龙门。此时观者情绪激昂,全场欢呼喝彩,气氛热烈。

    鲤鱼舞在当地属一项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在广西区内外有一定的影响,还被列入了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