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11月29日
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月27日宣布,正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已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以及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
2006年10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皮影博物馆”在成都建设。这是我国第一家“国”字号的皮影博物馆。
2009年2月22日,作为四川省的重点文化工程,成都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正式出炉,整体建设将于2009年下半年动工,预计2011年建成开放。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
或许,收藏不仅仅是对一个影人的保存,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如果没有光,世界就无从依恋;如果没有影,人也看不到自己的样子。
正是为了这样的情感和这样的哲学,中国皮影戏更长的未来还将在中华大地上绵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