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五)五行与四时教令关系的分析

    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是遵循五行规律的。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类也必然遵循五行规律,顺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非常适用的四时教令,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据殷先生考证,据我国一些古书记载的传说讲,早在远古的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建立“明堂”,作为布政之宫,施行严格的四时教令,如《礼记外传》说:“明堂,古之天子布政之宫,在国南十里之内、七里之外,黄帝享百神于明廷是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用五行之理解释人类活动的四时宜忌的,当推《管子》一书中的几篇文字,包括《四时》、《五行》、《幼官》等。这几篇文字都将一切天文地象和人事活动纳入五行相生系统中,要求统治者所施之政与五行相生之理相应。具体内容是:

    1.春三月,木用事,统治者须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以顺应万物之生(“赢育”)。五政分别是:(1)“论幼孤,赦有罪”;(2)“赋爵列,授禄位”;(3)“冻解修沟渎,复亡人”;(4)“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佰”;(5)“无杀麂夭,毋蹇华绝萼”。只有行此五政,才能使春雨来;不然,“行冬政则  ,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郁”。

    2.夏三月,火用事,统治者须以丙丁之日发五政,以顺应万物之长(“长养”)。五政分别是:(1)“求有功,发劳力者而举之”;(2)“开久积,发故屋,辟故窌以假贷”;(3)“令禁扇去笠,毋  免,除急漏田庐”;(4)“求有德赐布施于民者而赏之”;(5)“令禁置设禽兽;毋杀飞鸟”。只有行此五政,才能使夏雨至;不然,“行春政则风,行冬政则水,行秋政则落”。

    3.秋三月,金用事,统治者须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以顺应万物之收(“聚收”)。五政分别是:(1)“禁博塞,圉小辩,释忌斗”;(2)“毋见五兵之刃”;(3)“慎旅农,趣聚收”;(4)“补缺塞坼”;(5)“修墙垣,周门闾”。只有行此五政,才能“五谷皆入”;不然,“行春政则荣,行夏政则水,行冬政则耗”。

    4.冬三月,水用事,统治者须以壬癸之日发五政,以顺应万物之藏(“闭藏”)。五政分别是:(1)“论孤独,恤长老”;(2)“善顺阴,修神祀,赋爵禄,授备位”;(3)“效会计,毋发山川之藏”;(4)“摄奸遁,得盗贼者有赏”;(5)“禁迁徒,止流民,圉分异”。只有行此五政,才能“冬事不过,所求必得,所恶必伏”;不然,“行春政则泄,行夏政则雷,行秋政则旱”。

    上述讲得很明白,每一行必须按每一行的既定要求行事,否则就发生不侧。例如,春季为木行,为一年的新生形态,人类活动必须按新生形态的要求行事,才能成就业绩。如果在新生形态实施其它形态的要求,必然发生对抗而事业受挫。这就足以说明,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大自然运动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五行相生规律了。

   《吕氏春秋·十二纪》运用五行之理解释人类活动的四时宜忌更加详细。它紧紧抓住春夏秋冬的运动变化特点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提出了作为人间统治者的“天子”所施教令必须与用事之行相合,即春季三月所行之令应配合万物之生,夏季三月所行之令应配合万物之长,秋季三月所行之令应配合万物之收,冬季三月所行之令应配合万物之藏。对此,《十二纪》中有详细的论述:

    1.“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竞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击,首种不入”。

    2.“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煗气早来,虫螟为害”。

    3.“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早降,兵革竞起”。

    4.“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雨来格,秀草不实”。

    5.“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6.“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欬,人乃迁徒;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

    7.“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8.“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9.“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师旅必兴”。

    10.“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11.“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气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泽,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疠”。

    12.“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邻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殷先生注解,为了免除灾殃,人类衣食住行等均须合乎自然之变,也就是要顺应五行相生之理。

    《十二纪》的各纪首之文后来被汉儒编进《礼记》,称为《月令》。因而《月令》跟《十二纪》一样,也将天、地、人之各种现象纳入五行相生的系统里。它也认为,五行盛衰产生四时之变。

    关于四时教令后来还有较详细的论述,但其基本思想与上述是一样,这可谓是古人一贯遵守的五行哲理。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