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行与地表关系的分析
据殷氏考证,早在《禹贡》里,就已有“五色土”的记载。万国鼎先生说:“古代都城所在地的陕西与河南是黄土区域,南方有红壤,北方有黑色灰化土,都很明星,西方有盐渍土,干燥时土面现白色,西北大面积的沙丘、灰钙土、漠钙土等颜色也较浅,东方则湿润时土呈青灰色,也还勉强说得通”。对于这种土色因地方不同而不同的现象,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了。正是由于注意到了这种现象,我国古代帝王才有用“五色土”作封建仪式的做法。现在在北京中山公园里还有保存完好的“五色土”之坛。该坛为明朝所建,称“社稷坛”,为明清两朝所共用。这种土色的五方配置,显然是在五行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即:东方土色青,属木;南方土色赤,属火;中央土色黄,属土;西方土色白,属金;北方土色黑,属水。
土的颜色为什么在不同的方位上有不同的现象,其原因尚需科学发展的揭示。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这种不同方位颜色的现象,是太阳与地球在数十亿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前已述及,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是遵循五行相生规律的,因此,古人把五色土五行归类,对于认识自然界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当然,这种归类具有很大的机械论色彩。
(四)五行与物候关系的分析
物候即季节的周期变化,前已论述,它完全是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结果。季节变化自古以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其变化也非常明显和直观,因此,古人一直非常重视季节变化,并最早用五行说来说明季节变化的规律。
《管子·五行篇》说:“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这就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分成五个七十二日,并分别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与之相配,构成木季、火季、土季、金季和水季。《管子》并对各季的特性做了很精彩的说明:木季时,冰解而冻释,草木萌幼,是万物萌生的季节;火季时,地气发,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郁气息,是万物成长的季节;土季时,天散其郁结之气,草木养长,谷物蕃实修大,六富兴旺,是万物养长的季节;金季时,凉风至,白露下,五谷熟,草木茂实,是万物遭煞的季节;水季时,气候寒冷,河水结冰,是万物归藏的季节。一年之中,万物由生经长、养、煞归于藏,全是与其相配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次用事的结果。
《淮南子·天文训》说:“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也说:“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温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吕氏春秋·十二纪》则既继承了《管子》一书中的有关思想,又有所不同。它将一年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季,认为木配春(包括孟春、仲春、季春三个月)、火配夏(包括孟夏、仲夏、季夏三个月)、土配中央、金配秋(包括孟秋、仲秋、季秋三个月)、水配冬(包括孟冬、仲冬、季冬三个月)。与《管子·五行篇》不同的是,《十二纪》虽将土配中,但并无具体月份与之相配;与《管子·五行篇》相同的是,《十二纪》也认为物候现象的周期变化是由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次用事所致。
上述古人对季节的五行归类,虽稍有差异,但始终坚持了木火土金水配春夏长夏秋冬这样的顺序,这与我们提出的“五行”概念哲学实质和运用它对季节更迭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