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古人五行学说运用分析

2011年06月29日


 

    五行学说历经数千年,在各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殷南根先生对古代五行学说的运用进行了较为简要详细的概述。殷南根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五行”一词,最初应含有也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行用,言五行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即水、火、木、金、土;二是行动、能动,言五种物质皆是能动的;三是行列、类别,言五种物质皆各有其性,故成五类。在这三层含义中,最基本的含义是行用,其他两层含义分别是对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水火木金土)的状态(外在)和属性(内在)的说明。实际上,在五行说的整个发展中,这三层含义一直兼有。然而,我们对古代五行说的运用,作一番分析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古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直在运用五行来表达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使是静态的五行归类,也多是由五行的发展变化属性引伸出来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很牵强附会的。下面,我们就以殷南根先生总结的基本材料,对古人五行学说的实际运用,作一番分析认识,看一看是否与我们上述提出的五行学说的哲学实质相勿合。

    (一)五行与方位、颜色关系的分析

    以五行与方位、颜色的相配为例,春秋人普遍认为木配东方配青色、火配南方配赤色、土配中央配黄色、金配西方配白色、水配北方配黑色。为什么是这样的相配而不是其它呢?庞朴先生曾解释为,因为我们自祖宗以来栖息的这块北温带地区,春天多东风,草木复苏,万象更新,给人以“木”和“青”的感觉;夏天多南风,烈日炎炎,昼长夜短,给人以“火”和“赤”的感觉;秋天多西风,草木凋零,天高气爽,给人以“金”和“白”的感觉;冬天多北风,天寒地冻,昼短夜长,给人以“水”和“黑”的感觉;至于中央属土,黄色,那显然是黄土高原的反映。庞朴先生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只是讲了一个表面现象,而并没有言中实质。按照我们提出的“五行”概念的哲学实质,不难看出,东南中西北和青赤黄白黑,这些看似静态的方位和颜色,实质上是由动态的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五行相生规律决定的。

    (二)五行与天文关系的分析

    我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对天象进行观测和研究。对于行星的观测,他们发现共有五个,即辰星、荧惑、太白、岁星、填星,通称“五星”。在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对五星的认识逐步丰富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将五星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说:“东方木,其神上为岁星,岁处一国,是司岁”;“西方金,其神上为太白,是司日行”;“南方火,其神上为荧惑,        ”;“中央土,其神上为填星,宾填州里”;“北方水,其神上为辰星,主正四时”。《汉书·律历志》也说:“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填星”。殷氏考证认为在战国秦汉人看来,五星是合于五行的,日月则分别合于火水。日月五星既都具有五行的属性,人们当然就可以根据五行之理对其运行进行推测了。为了要推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必须先确定日月五星运行的方位。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建立起确定日月五星运行方位的坐标系。这样,古人最终创立了二十八宿的星座系统。

    所谓二十八宿,就是把天球黄赤道带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组,其名称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每一宿中取一颗星作为该宿的量度标志,称为该宿的距星。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便于描述某一天象发生位置的较准确的参考系统。

    二十八宿与五行的关系,自《史记·天官书》始,人们一直将二十八宿分成东南西北四组并分配以苍(青)、朱(赤)、白、玄(黑)四种颜色,即:

    东方七宿(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七宿(朱鸟):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七宿(白虎):奎、类、胃、昴、毕、觜、参;

    北方七宿(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从以上古人的五星和二十八宿的五行归类来看,这种归类也是从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五行相生规律中引伸出来的。正如殷氏说的那样,这种配法,显然是从五行方色说蜕化出来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