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孔子哲学智慧与21世纪人类和平

2012年12月26日

    关于孔子的思想对维持世界和平的作用,"文革"后不少中、外学者都有提到。但影响最大的则是1988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关于孔子的一段评价。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段话由以色列记者帕特里特报道,发表在1988年1月24日的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上。由于在流传过程中,将阿尔文博士个人的学术见解误为讨论会的集体宣言,便发生了这几年在中国哲学界"有""无"对孔子这样评价的争论。经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院胡祖尧高级工程师多方查证,现在才从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上找到了原始的来源,结束了这一场争论。
面对目前世界上起伏不停的战争风云,这场争论促使我进一步从人类认识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规律上,来研究孔子的智慧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一、当今世界的现实和人类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日千里,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同时国与国、种族与种族因经济上的差异、权利上的冲突和思想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爆发大大小小不断的战争。这些战争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繁华的城市变为废墟,让无辜的平民失去生命,千百万家庭流离失所。如果再将现在世界各国拥有的原子弹、氢弹等用在这些相互仇杀的战争之中,便可以将地球毁掉,人类灭绝!
人类是通过战争解决冲突,导致彼此毁灭?还是通过和谈,平等协商,和平共处,进一步促进全世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绝大多数中西方有识之士所思考与要求解决的问题。

  二、战争并不是解决国家、种族之间冲突的唯一手段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一些具有高瞻远瞩的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家,从未将战争作为解决国家、种族和不同利益与文化群体之间冲突的唯一手段。中国古代优秀军事家孙武著有《兵法十三篇》。这本书一开始便说:"兵者,国家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孙子兵法·计篇》。指出:战争是关系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轻率运用。接着便提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同上《谋攻篇》。。将"不战而屈人之兵",即调整自己国家的方针、策略,不用战争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化解双方的争论,作为"善之善者也"。以此为指导思想,孙武又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运用外交手段与和平谈判等方法交换彼此对冲突的认识,在相互勾通问题性质后,提出彼此均可接受的方案,以解决双方的矛盾。将这种不用作战而取得胜利的方法作为立国安邦和行军作战的指导思想,而将指挥军队在战场上相互残杀,用强兵猛将和精锐武器去攻陷他国的城池、俘虏他国的人民、占领他国的土地,作为用兵中"不得已"的最下策略。他已经认识到采取单纯的军事行动,只能取得暂时的胜利,而不能解决国家、种族、文化上根本性的分歧。如果形成这些分歧的原因还存在,即使你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将这个国家、种族打败,推翻其以某一人为领袖的政权,一旦时机有变,形成这些分歧的社会条件又将推出新的领袖人物起来与你斗争。所以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等,并不只看眼前的胜利,还要看到形成这些国家、种族、文化之间分歧的根本原因,主张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三、孔子"推已及人"的思维方式与解决纠纷的"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

  与孙武基本同时的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从"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出发,重视人民的生存,主张"富民"、"教民"、"安民"、"以民为本",使人民有吃有穿,受到应有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他收学生时不分地区、种族和贫富贵贱。当有人用陶瓷做成的人俑殉葬时,他严厉地斥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孔子认为人俑虽然是用陶土做成的,但它已经造成人的样子,你还忍心将它埋葬,这种没有爱人观念的人,是要绝子绝孙的。当马棚失火时,他首先问有没有人受伤,而不问马有没有事。当他对当时从政的官吏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是以他们是否对人民做了有益的事为标准。由于孔子强调人应当有吃、有穿,有受教育、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他极力反对"强凌弱"、"大欺小"、"众暴寡"的不义战争,主张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分歧和争论。
他教育人不能只顾自己,还要想到他人。当你想到你的国家的安全、利益、地位和声誉时,你应当想到其他人的国家,也有他们的安全、利益、地位和声誉。不能只知自己,而无视他人。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只知自己,无视他人,实行强权政治,无视公理、正义、国际公约与人类道德准则的人,是一定要失败的。
孔子"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从"彼与此"、"我与他"双方出发去思考问题,这样就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去找出争论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再根据平等的原则,找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一次不行,下次再议,反反复复,最后总可以找出一个彼此都满意的方案来。人们常说: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世界中,你要想生存下去,也应当让他人能够生存下去;如果你使他人无法生存下去,结果你也将生存不下去。你要想得到安宁,也应该让他人能安宁;如果你使他人无法安宁,你也会得不到安宁。这就是现在世界客观事实反映出来的辩证法。
孔子在与他的学生有子谈到治理国家应如何掌握和运用"礼"这一当时公认的行为准则时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就是说,以和睦相处,和平友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通过协商,化解冲突的"和"这种思想方法为最好。并认为"和"这种思想方法是古代"先王"治国安邦"大道"中最好的方法,大大小小的事均以它为尺度去处理。在孔子的政治实践中,他通过齐鲁"会盟",友好协商这种方法,收回了齐国侵占鲁国的土地。当他任鲁国的"中都宰"时,使这个城市成为社会安定、秩序井然、商贾来归、"四方皆则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典型。
孔子虽然认为"和"这种方法在处理各种关系与争论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也认为不能为"和"而和,失去公认的是非标准"礼"。在孔子"摄相事",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相会于夹谷时,孔子认为齐国是大国,常欺负鲁国,此次相会,虽是"文事以和好为主,但必有武备,并请具左右司马"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带领一定军队同行。当两君相会,齐国想利用暗藏兵器的乐队挟持鲁定公时,孔子立刻"趋而进,历陛而登",对着"晏子与景公"说:"吾两君为好之会,夷狄之乐,何为至此?""景公心怍",知鲁国带有随行的卫队,乃撤去了暗藏武器的乐队,自认为"失礼"与"道义"不符,乃归还"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论语·子路》。这是孔子通过和平的外交方法,不用战争而收复国土的真实历史。孔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和谈,但和谈又有"武备",坚持以"礼"服人,促使齐国归还鲁国土地。孔子虽然主张以"和为贵",但又强调"和而不同"《国语·郑语·史伯论五材》。。就是说: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分歧,应该和平协商,化解争论,和平相处,不要采用战争和仇杀的方法;但"和"又不是混在一起,失去国家、种族和个人的独立地位,使多元并存、五彩缤纷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完全一致,这既违反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和"是解决彼此之间分歧而达到"人类一家",彼此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同"则是保持国家、种族、文化和个人的特性与独立的地位。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