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论先秦道家对儒家的影响

2012年11月28日

    先秦儒家与道家虽非同道,但是,道家对儒家影响巨大。特别是郭店楚简出土后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儒道两家的分歧本不像我们原来看到的那么大,都是后来一些道家人物篡改《老子》,才使儒道的对立表现为尖锐。然而笔者以为,即便按后来流行的有关儒道两家的古籍数据来看,仍然可以感受到,先秦道家对儒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从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看出。

    一  人性论

    人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可是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探讨的重点是关于人伦道德的信念、理想、价值尺度等,人性问题还没有成为关注的重点。对人性问题只是略有涉及: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性相近,是后天的学习使得人水平差距拉大。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是子贡感觉到的遗憾,他听不到孔子谈论人性和天道问题。但这句话也恰恰说明,在孔子的重要学生里,有人开始关注人性问题。
    孔子提出了儒家的道德的信念、价值尺度,但这些道德的信念、价值尺度缺乏一种支撑。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是把儒家的道德理念和社会主张的实现与否建立在"命"的基础上。天命令我为伟大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尺度的实现而奋斗,我决不退缩。"子畏于匡。"(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周文王虽死,老天并没有让礼仪文明堙灭,而是降命于我,让我继续弘扬之。既有如此天命,威胁我的"匡人"又能够把我怎样呢?孔子要求他的学生都要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是"命"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说不清楚。如果只是把"命"作为自己道德的信念、价值尺度的支撑,似乎难以让人树立信心。子路路遇荷莜丈人后,对他们的消极避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虽然口气很硬,但缺乏道理。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自己的道德信念、价值尺度实现不了,但这是命,我就这样坚持了,管他实现不实现呢。子路这种态度虽然值得钦佩,但不能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即儒家的道德信念、价值尺度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必须要坚持?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想得到答案,可惜没能从孔子那里得到一个确切的说法。所以子贡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孔子的解答,那么儒家的道德理念和社会主张的支撑点就找到了。
    笔者以为,天命是个太抽象的概念,而且天命只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孔子就认为天命降在他身上),很难被大家接受。天命应该具体化普遍化,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天命支撑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尺度才容易被众人理解和接受。人性就比天命具体且好把握。人性关涉到每一个人,容易引起众人的注意,也容易理解。儒家后来受道家的影响,开始关注人性问题。孔子的孙子子思撰《中庸》一文,开章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就是天给人的规定。"天命之谓性"就是天给人规定的特质就是人性。"率性之谓道"就是循着这个"性",不偏离"性"所行走的轨迹就是"道"。子思提出了"性"的问题,把过去常用的"天命"、"道"与"性"联结在一起。想知道"天命"、"道"的具体落实处,就得弄清"性"的含义。"性"是什么呢?就是人及事物天然的本质属性,如同孟子所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孟子以水作比喻,水的本性是往下流,往上走"过颡"、"在山"是由于"搏"、"激"的结果。大禹治水所谓"行其所无事也"就是不在水往下走的本性之外有所行事。荀子对人性也是如是看法,"性者、本始材朴也。"人性就是原始未加工过的性质。
    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家为什么开始关注人性问题,应该是受了道家的启发,尤其是《道德经》。有学者推测,今日的《道德经》非老子之原作,而是被太史儋篡改过的。笔者认为,即便如此,太史儋是秦献公(前384-362年在位)时人,比关注人性问题的孟子(前372-289年)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年)要早。所以,太史儋篡改过的《道德经》仍然可以影响这些重要的儒家思想家。还有人说《道德经》也被庄子篡改过。即便如此,同样也不影响前面的结论。庄子是前369-286年人,与孟子同时代,更在荀子之前,从时间上看孟荀二人当有可能接触到庄子篡改的《道德经》的思想。况且今日流传的《道德经》,其基本精神与郭店竹简所谓的原始道家经典并无根本冲突。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德"是生命力,"含德之厚"是说生命力很强。"赤子"是小婴儿。老子认为小婴儿生命力最强。有人可能说小婴儿一捏就死,一冻就死,一吃错东西就死。成人却不是这样,怎么可以说小婴儿生命力最强呢?笔者以为,老子这里所说的生命力不是物理、化学、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力,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力。小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即筋骨柔韧、浑身蠕动、乱踹乱打、拳头紧握。为什么如此呢?是因为有毒虫来蜇他吗?不是。是因为有猛兽来抓他吗?不是。是因为有猛禽来扑他吗?也不是。那为什么小婴儿筋骨柔韧、浑身蠕动、乱踹乱打、拳头紧握呢?没为什么,这就是他的本性,生来如此,不能问为什么。小婴儿"朘作"即小生殖器勃起,为什么?是因为有异性在跟前引诱吗?没有。小婴儿"未知牝牡之合",不懂得男欢女爱,没有性的意识。那为什么他的小生殖器勃起呢?不为什么,本性如此。所以老子说"精之至也",即生命力真足啊。小婴儿"终日号而不嗄",即整天大哭嗓子却不哑,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为求得什么而哭,哭是他的语言,是他初到人世的生活方式。所以老子说"和之至也",即太柔和了。柔和,也是生命力强的表现。如果人是为了追求某种外在的目标而哭,那就很容易哭哑。
    上面所说的小婴儿的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力是指小婴儿处于生命逻辑起点所具备的活力。在起点处,我如何运行是不受外界决定的,即不受"毒虫"、"猛兽"、"玃鸟"、"异性"的决定,而是由我自身的决定。我要蠕动、我要握拳、我要呼号......,这些秉性会冲破重重束缚,创造出各种实现自身存在的方式。老年人之所以生命力衰退,是因为越来越被周围环境所约束,要看周围环境的脸色而行事,以至要牺牲自己的部分本性。总之,老子认为,人原初时,本性不受制于外界环境,放任地地表现自己,这是人的哲学生命力最强的时候。所以,老子形容道的时候,多次提到小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比较一下孟子的人性善论和老子所说的"赤子"之性,孟子受其影响显而易见。老子所说的"赤子"之性的存在是不能问为什么的,孟子的"人性"亦然。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为什么对快掉进井里的小孩有"怵惕恻隐之心"?不是为了与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受到乡邻的表扬,也不是因为讨厌听小孩的哭声,而是出于人的本性-"不忍人之心"。这个"不忍人之心"分解开来有"四端",无此"四端"就不是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性本来有此"四端",不可以问为什么。这"四端"如同老子形容的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朘作"、"终日号而不嗄",都是出于天然的本性,所以是最有生命力的。对于出自本性的道德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无论他人对我善否,我都对他人善。无论他人取信于我否,我都取信于他人。为什么?因为我秉性如此。这种出自秉性的道德是最有生命力的,故曰"德善"、"德信"-出自自身生命力的善良和信用。孟子亦然:"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火初燃起,泉初冒出,均出自其本性,突击勃发,不可遏抑,最有生力。
    孟子提出的人性善论,使儒家的天命道德容易把握,使儒家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尺度有了支撑,更为儒家使用启发性的道德培养方法提供了合理性根据。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对人的培养方法就应该是启动本性,而不是外在的强行扭拧。孟子以舜为例。"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舜的本性是善的,但这并非说他天生就是善人,只是说他有善的种子、善的基因。还需要"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把种子启动,把基因的密码打开。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非外在的东西,它实际上孕藏在人的心灵中,因 此需要帮助人们把这个"胎儿"生产出来。这就是所谓"助产术"。这种方法可能是从其母亲助产职业那里得到启发。著名科学家杨福家院士认为,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硬往里面塞东西,而要当作智慧的火种老师去点燃。同理,培养道德时,应该在培养对象身上找出善良的种子、善根,然后启动种子,把你讲述的道德与他的善根相嫁接。这样做所培养出来的道德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因为接受道德教育的人会感觉到这个道德是出自我的内心,是我自身生命力的表现。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