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八德
2012年11月21日
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中,至少有八个范畴,或者说是道德底线,被称做"八德",叫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字由"耂"(老)和"子"构成,甲骨文写作"、、",谓一头白发杂乱的老人将手心按着一小孩(孙子)的头顶囟门。这就是古人说的"灌顶"、"摩顶",谓经验丰富的饱学耆旧将自己一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文明智慧、祝福愿望、道德伦理、精神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灌输进刚生出来的孙子的头脑之中。这样才能保障家庭、宗族和种群的健康延续,并且使得种族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这个"孝"指的就是老子和小子之间的关系,讲老子将本民族、集团、家族之文明道德传授给自己的小子,然后小子秉承父志,上行下效,光宗耀祖,门庭广大,子孙昌盛!可见,孝之前提,是父母一定要教化子女,老子一定要启悟小子;孝之本质,是父子相继,薪火相传;孝之结果,是家和国兴,文明进步!
或者说,孝的根本含义,乃是承前启后、尊老爱幼。因为农耕社会最大的特色,是人们虽然具备了初步的社会分工,但基本上的智能和文化、知识都保存在老人的头脑和经验中,所以必须通过口耳相传、薪火相传等过程来完成。为了让父亲能够把所有的智慧和文化都传给我的孩子,我就得尊老;为了让我的孩子能够把父亲的文化都学好,我就得爱幼。尊老爱幼,或者说孝道的主体应该是我。我是生命传递连结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奉行孝道的关键,因此中华民族的孝道传递必须从我做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只要"孝"字做好了,与之相关的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七德自然完善,因为八德之中,孝为基础。离开孝道,将无八德。
"悌"字由"忄"(心)和"弟"构成,古文字写作"、、",头一个字是弟弟还是婴儿,就抱在怀里,放在心上;第二个字是弟弟长大能跑了,就拿眼睛去照看弟弟;第三个字是弟弟成人了,不需要照看了,但还是要去关心弟弟。三个字,说了弟弟的三个阶段,也标出了哥哥该持的三种态度。很形象。
这个"悌"指的就是同胞兄弟之间,心息相关,讲同胞之情、手足之义。兄弟同气连枝,自当相互怀抱,善待彼此!《说文》谓:"悌,善兄弟也。"贾谊《道术》:"弟爱兄,谓之悌。"长兄如父,协助父母教化弟妹;反过来弟妹尊敬兄长,传承家族文化,便是兄友弟恭,完成家和族兴,国家太平!
再说,同胞兄弟姊妹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要孝敬父母,就要爱护父母的生命,就得关怀兄弟姊妹。兄弟姊妹好了,父母心情高兴了,身体健康了,长命百岁了,咱的孝道也就尽好了。世情往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父母双亲不在了,可他们的生命还留传在兄弟姊妹的血脉里,还有让我们尽孝道的机会。可以说,悌道其实就是孝道的延续和升华。
"忠"字由"中"和"心"组成,古文字写作"、","中"的本义是一面旗帜,插在核心,即是部落、集团、国家、民族的象征。能以我心与民族、国家、集团、部落之利益核心保持一致,即是忠。可见,中即是心,心即是中。上下一心,即是忠心耿耿。走出家门,踏入社会,忠君爱国,忠诚上司,天经地义。但前提却是君王上司先得中正为表率,上梁正才能下梁端。上下齐心,其利断金。
可见,忠之前提,是君王上司得做表率,行教化;忠之本质,是保家卫国传天下;忠之结果,是天下太平,社会和谐,生活幸福,家庭美满。因此,忠是孝的升华,孝是忠的前提。《论语·学而》谓: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相对安定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早就形成了"大家"的概念,即宗族;再加上模拟推理所形成的玄学思维模式,即觉悟,使得中国人早就拥有了"天下"的胸怀。从一生下来,他就学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因为自己而有了家,扩大而为国,再扩大而为天下;由于家长而有了国王,由国王而有了天下王。《礼记·大学》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因此,孝道既可行于家,又可行于国、行于天下,称之为"忠"。
"信"字由"亻"(人)和"言"组成,古文字写作"",叫做"人言为信"。人在社会,讲求诚信,方能交际。有了诚信,说话有准,天下人才敢与其交往。既然"忠"是"孝"的外化和升华,则"信"便是"悌"的外化和升华。悌道行于家,而通道行于国家、天下。《论语·颜渊》所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国是大家,四海天下是更大的家,自然有更多的兄弟姊妹。将悌道推而广之,便是诚信之道。
将"善兄弟"之心推之于天下,则是《孟子·滕文公下》所说的:"入则孝,出则悌。""入"是在家,"出"是在外。可见,悌道也行之于家门之外,即是国家天下。于是,信之本质,在于和谐社会,安定秩序;信之结果,天下太平,提升文明。
"礼"字由"礻"(示)和"豊"构成,古文字写作"、",谓将一年的丰收,去感恩天地和自己的祖宗,即是祭祀,是祭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谓祭祀祖宗,乞请福祉,发扬家业,安定天下。
无论是在国家的太庙,还是在家族的祠堂中,祭祀祖宗,一定要论齿排辈,长者先而晚者后。长者传教、执礼,晚者受教、习礼,完成的是"孝"和"忠"的礼节仪轨。可见,礼是辅佐在家之"孝"和在国之"忠"实行和贯彻的,其本质在于体现国、家之上、下级关系。明白了这种关系和准则,便会尊老爱幼、安分守己。礼之结果,使得父子孝敬、君臣忠贞,家庭和睦、天下安定。
"义"字由""(羊)和"我"组成,古文字写作"、","我"是兵器,"羊"是牺牲或者部落之标志。合起来就是拿起兵器捍卫我之家族、部落和国家的利益,便是义,叫做"大义"、"道义"、"正义"。这讲的是集团和个体之间的利益、责任、权力和义务。古人强调生命延续的孝道,所以我的意义就在于完成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环节。为了完成这个环节,我可以变成武器,或者说武器就是我。甚至可以牺牲小我,而保全大我,所以历代不乏为了家、国、天下而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正如《孟子·告子上》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可能正是这一点,使得现代人将中西方文化比较以后认为,西方重个体,中国重群体。其实这是完全误解。因为西方的个体是小我,而中国的个体是大我。大我保护自己,乃是天经地义,所以称之为"义",《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义"是适宜于家族和国家、民族生存的行为,目的在于辅助"悌"和"信"的实施,结果会使家族和睦、社会和谐。
"廉"字由"广"与"兼"组成,古文字写作"、",谓广大相容,清正廉明。"厂"或者"广"是座房子,"兼"是竹帘子,要透风、透明,就是清廉、廉明。一个人能够做到广大,就不会贪污;能够做到兼容,就不会自私。在上位而有权威的人,能够广大兼容,自然会孝悌忠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周礼·冢宰》所谓: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就因为竭泽而渔给所有的生命都带来了灾难一样,人们在获取利益的时候,一定不要一网打尽,而是该取的取,不该取的决不取。这就叫做"廉"。《孟子·离娄》所谓: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由此可见,"廉"与"义"的区别就在于义是行为,是做;廉是获取利益,是得。
"耻"字由"耳"和"心"或"止"组成,古文字写作"、",谓心有惭愧,面红耳赤。忠言逆耳,心生惭愧,便有所不敢为。天下百姓有所不敢为,叫做"知耻",然后才能够"见义勇为",社会风气自然安定。如何能够知耻,一定需要教化,正如《礼记·中庸》所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八德之中,家族之间,孝悌当先;社会之间,忠信为上。上下之间,存乎忠孝;左右之际,在于悌信。家族社会,上下左右,整个社会关系都包含在孝悌忠信四字当中,所以孝悌忠信四字应当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合,也是以人为本的准则,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而"礼义廉耻"则是达到"孝悌忠信"的手段和途径。最早见于《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通过"礼",可以使父慈子孝,使君敬臣忠,这人间国家的上下关系便得以健康发展,和谐安详;通过"义",可以使兄友弟悌,左仁右信,这天下国家的横向关系便得以和谐发展,和睦健康。
然而无论是纵是横,却总有个上下先后、主动被动的角色不同。角色不同,自然要求也不同。在上者、主动者因为有权有势,自然会有很多因素使其遭受迷惑而领不好方向,造成不和谐因素,所以必须做到廉明。只有广大兼容,兼听则明,有容乃大,才能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而使民族健康发展。可见,"廉"是对于在上、在先者的要求,也是对忠孝原则的保障!
在下者、被动者因为无有权势,没有优厚的既得利益,自然可以少负责任或者不负责任,所以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从管理的角度看,这些行为和因素自然不利于天下和家族的和谐健康发展,不利于忠孝悌信的贯彻和落实,所以必须加以避免。这就需要教化。人类唯一能够自律的,对行为约束的,那就是耻辱感,而这又是道德体系完善的前提。所以,"耻"是使天下百姓自觉维护道德体系的伦理基础。即《论语·为政》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耻"在对于中华民族的圣贤教化和人格培养中,至关重要。有了"耻",便成为人,没有耻便不是人了,即《孟子·尽心》所谓的: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有耻便有品德,无耻即是忘掉了第八种德性,简称"忘八",谐音"王八"。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当重建中华民族之孝道。孝道确立,则社会生活之方方面面所遵循之八德自然确立。社会有道德,人生有保障,和谐社会之建立便为期不远。让我们从每一个自我做起!(运城学院山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东文化研究中心 李安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