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中华孝道的传承

2012年07月10日

    孝文化起源於何时呢?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男子地位上升,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随着"对偶婚"的出现,"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之外,它又确立了确实的父亲"。以后,"对偶婚进一步发展为一夫一妻制"。这是人类真正脱离野蛮状态,走向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周礼》上说:"有夫有妻,然后为家"。这种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共同的相依为命的生产和生活,将全家人联为一体。这样一来,亲情关系稳固了,自然也就有了辈分、身份和称谓。恩格斯对此特作说明:"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只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总和便构成这些氏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是,人们在承担起各自在家庭中的义务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知有爱"又"知有礼",从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这种伦常,又逐步升华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和孝的文化。
  虞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二十四孝》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舜。他小的时候母亲死了,继母和继母生的弟弟对他不好,老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仍然孝敬关爱他们。尧帝知道了他的孝行,非常赞赏他的品德,不但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把帝位禅让给他。可见当时人们对孝德的重视。孝文化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到了周朝,孝文化有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大学》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
  孝什么时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呢?《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著《孝经》,对孝这种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作了系统精辟的论述,把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孝道。《孝经》总共18章,1903字。书中孔子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极为精彩的论述,有八个观点,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进而把孝的内容归纳成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君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远大理想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人人都应尽孝,侧重有所不同。孔子认为,他提倡的孝道面向的是每一个人;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责;行孝不分尊卑贵贱,只不过不同的人行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孔子分别对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进行了论述。孝道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提出不同的行孝的要求,是应当的。这是因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责任越重。
  第三,实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这是天地间不变的法则。那么,在人世间与天地规律相应的不变法则是什么呢?是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儿女感恩和善待父母的孝道。孝道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道德行为。
  第四,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做得好才是真孝子。孔子说,作为一个孝子,在家庭日常生活起居中,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周到地照顾父母;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些做到,才称得上是事奉双亲的孝子。与此同时,在社会上也要"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就是说,一个在父母面前行孝的人,在外居官不能骄奢淫逸,在社会上不能为非作歹,在人群中不能计较争斗、惹是生非。不然的话,就会给父母带来麻烦和灾祸。这样的人,无论在家多么孝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子。《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真正的孝子,应当是家里外面都做得好,让父母放心,并引以为荣。
  第五,广行孝道要讲究礼节。孝是人的内在的道德素养,它的外在形式,要反映在礼节上。孔子说,礼,诚敬而已。如果有人敬爱自己的父亲,作儿子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兄长,作弟弟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君王,做臣民的一定感到喜悦。敬爱一人,而使千万人喜悦,所敬爱的虽少,但喜悦的人却很多,这种以诚敬之心尊重每一个人的礼节,就是在广行孝道中所要采用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了。
  第六,君子教化人民推行孝道,要身体力行。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需要亲自沿着家家户户讲述孝的意义,而是以自己日常的孝行感化人。君子通过言传身教,为民众作出表率,从而使天下儿女都能孝敬父母,使天下父母都能受到敬爱,这才是君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尚的美德。
  第七,君子在家遵行孝道,然后才能在外建功立业。孔子认为,君子能孝父就能忠君,能敬兄就能尊长,能理家就能做官,如此才能事业有成。总之,做大事者,要从修养自己的品德开始,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第八,一味顺从并不是孝。在第十五章里,孔子对谏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曾子问: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意思是:"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孔子接着说,从前天子有直言相劝的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封地;卿大夫有谏诤之臣三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乡邑;士有诤友,就能保住好的名声;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父母如有不义之事,儿女就应当真诚相劝,一味顺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
  总之,《孝经》是一部使人崇高圣洁的书,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部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诚然,书中的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正因为如此,它又是一部需要我们下功夫认真学习研究的书。《孝经》,是一座需要精心开发的人伦宝藏。
  愚忠愚孝起於何时呢?起于汉朝。汉朝是孝道昌盛时期。汉高祖刘邦认为,"父子之道,人道之极",大力倡扬孝道。汉朝从第二个皇帝惠帝起,所有皇帝的谥号都冠一个"孝"字,以孝号召天下。汉武帝刘彻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提到空前的高度。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伦理观念扩展为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从而使孝文化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汉代以后近两千年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到东汉时,在《白虎通义》这部书中把"三纲"法典化,成为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的工具。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是一种"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柔"的对应关系,此时成为绝对服从的关系。宋明时又出现"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王"这样的说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愚忠愚孝愈演愈烈。宋朝"精诚报国"的大忠臣岳飞,就死在愚忠上,因为他跳不出"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框框,含冤而死。可见"三纲"的危害之大。
  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皇帝(如唐玄宗等)带头,讲解注释《孝经》,书写《孝经》,诏令天下。清康熙皇帝时,刻出"满汉合璧"的《孝经》。雍正皇帝时规定儒童考试要根据《孝经》出题。乾隆皇帝为敬老大摆"千叟宴",规模达到三千人。为了倡行孝道,各朝又制定典章法律,对不孝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隋律》、《唐律》把不孝列入"十恶"之中。在大力提倡和严厉惩处的同时,各朝又进行了极其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方面是表彰孝子、孝女,对他们的孝行(包括愚忠愚孝)大加宣扬;另一方面是在《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神童诗》、《改良女儿经》、《闺训千字文》、《名贤集》、《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普及读物和文学作品、地方戏曲、民歌民调中,处处渗透着孝道。元朝郭居敬编撰的古代24个著名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更是家喻户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把孝抬到了不适当的高度,大讲愚忠愚孝,这是孝道传承中的糟粕,是对孔孟孝道观的曲解。因而,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吸收。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先生曾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伟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但对孝,也有矫枉过正之处。当代哲学大家任继愈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说:"'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是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更是把孝说得一无是处,孝子贤孙,孔孟之道,统统在打倒之列,把汉朝以来捧到天上的孝道,狠狠地踩到了地下。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近百年时间,国人都不太敢谈孝。究其原因:一是"五四"以来一些人的矫枉过正;二是"文革"中的彻底否定;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重利轻义;四是有些人盲目学习西方。殊不知,这正是我们之长,西方之短。
  在我们对孝采取否定态度之时,孝在海外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们的港澳台,对孝的认识和实践,比我们要好。
  纵观孝道传承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把孝道捧到天上,"以孝治天下",或踩入地下,认为孝是罪恶之源,都是偏激的。孝道应当回归到公民道德教育基础的位置上来。"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在2500年前对孝的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作者: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