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孔子与《易经》

2012年03月13日

    孔子一生的贡献之一,就是把《易经》整理出来,为《易经》做了《十翼》(也称《易传》),把《易经》从一本用来占卜的书,提高为宣扬哲理的书。而这种哲理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实践的。

 


 

    太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这个词是孔子说出来的。
  
  什么叫太极?“太”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大”字不必说,那一点就代表“小”。所以太极告诉我们,大极了,而且又小极了。“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够大了吧?“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够小了吧?那叫什么呢?最后他就想到叫太极。这个名字起得好!用现代话来讲,太极就是宇宙一切一切共同生存的平台。
  
  《易经》把宇宙中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称为阴阳,而阴阳之间还包括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的情形,这四种情形还会形成八种不同的变化,八种不同的变化又会演变成六十四种代表情境,也就是六十四种卦象。宇宙的一切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生生不息的。
    
  人一生的卦象,都是自己画出来的。孔子不但读《易经》,而且他还体会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画自己的卦。有的人一辈子只画一个卦就走了,有的人画两三个卦才走。每个人画出来的卦,用现在的名词叫做自画像。孔子终其一生,画了一个卦,叫做人生奋斗的总纲领。
  
  这个卦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参考,因为只要把这个卦看清楚了,也就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该怎么去走了。这个卦大家都很熟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四十岁以前,一个是五十岁以后。所以孔子讲了一句话,说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搞不清楚自己是干吗的,大概这一辈子也就算了。一个人四十岁以下,让他上达很难,只能叫他下学。四十岁以上的人才有办法上达。上达什么?上达天命。孔子最后综合成一句话,六个字,叫做“尽人事,听天命”,五十岁以前要“尽人事”,排除万难,不管别人说会不会成功,应该做的,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岁以后,有这个成功的命,自然会成功,没有的话,不强求,那么辛苦干吗?所有的名跟利最后都是空的。
  
  孔子还画了一个更重要的卦,是对自己一生在六个阶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第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与“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对应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人生的一个理想和计划,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他实践的成果。这个“习”不是温习、复习。我们现在的老师搞错了,叫学生拼命温习、拼命复习,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习”是习惯,只是学了并不算数,还要养成习惯,这样才会快乐。学了以后只是记在脑子里,不会操作,成了记忆的负担,这有什么快乐呢?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孔子的意思是,学了以后要赶快在生活当中实践,并养成习惯。当我们发现学习会带来这么好的习惯,而这些好的习惯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收获,这多喜悦呀!
  
  第二个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三十而立”的成果。一个人到三十岁,跟所有人来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则,不乱来,朋友才会乐意跟你交往,才会一有时间就大老远地来看你。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要将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场来想事情,不能只顾自己,不想别人。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么?是“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小小的生气。因为你对自己的原则已经不惑了,可是别人会惑,人家会说:“你干吗这样子?”遇见这种情况,你一点都不必生气,因为别人没有办法了解你,你生气做什么?“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今天许多人跟孔子所讲的刚好相反,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瞎了眼了!”完全与孔子背道而驰。其实“隔行如隔山”。你在你的行业里面再优秀,再特别,但别的人还是会不认识你,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你完全没有必要生气。
  
  “五十而知天命”对应哪句话?叫做“发愤忘食”。人不能小时候就发愤忘食,因为那时候志向没有定下来,原则没有定下来,更因为那时也没明白自己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在这一切都没有确定的时候发愤忘食是很危险的。发愤忘食干什么?看言情小说?完了。交朋友,也完了。上网吧,更完了!发愤忘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你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的时候,才可以发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这个时候不能再计较了,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
  
  “六十而耳顺”的成果,孔子用四个字,叫做“乐以忘忧”。如果一个人明明身陷忧愁的处境,却还乐得出来,这种人就是糊涂,就是麻木不仁。乐以忘忧,是说要把所有的忧愁都当做乐趣来看:这件事对别人算是忧愁,但是对我就是乐趣,因为这是我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命。别人觉得我辛苦,那是别人的事。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还有忧,还有惧,还有虑,还有很多阻碍,就是表示自己还没有发愤忘食,还没有全力以赴。
  
  一个人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就会忘记辛苦,但这只是初步而已。以后还会有很多人打击你,会有很多人在背后议论你,甚至公开向你挑战,想抓你的小把柄,而你抱着“无所谓,本来就是这样”的态度,一笑了之,这才叫做乐以忘忧。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会觉得很忧虑;但是在你看来,这是一种乐趣,因为接受有具体目标的挑战,本来就是一种乐趣。这才是《易经》有阴有阳的一种变化。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果,孔子也用一句话来表述,“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年纪大的观念。一个人怎么做都很自在,都没有苦恼困扰,怎么会觉得自己老了呢?
  
  人要服老,不要认老。生理年龄是谁都逃不过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种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孔子永远保持年轻,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的结果,这些都在《论语》里面。我读完《易经》以后,重新去看《论语》才知道,孔子真是了不起!(来源: 书摘 作者: 曾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