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为人处世最起码要做好的七件事

2014年12月29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最起码要做好的七件事,简单地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件事是“入则孝”。“入”,是指在家里;“入则孝”是在家必须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包括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能够为父母做饭、洗衣服,在物质生活上供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养父母之身,必须要尽心竭力。养父母之心是让父母生欢喜心,让父母心安。养身和养心比起来,养心更为重要。《孝经》里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对父母要恭敬,使父母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孝养。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希望,父母的志向,对儿女的期许,我们都要努力的去实现,这是尽孝,最后自己还要成圣成贤,光耀门楣,这是大孝。

    第二件事是“出则弟”。“弟”是对兄长而言。广义的说,对一切长辈、年长者,都要恭敬,对年幼者都要友爱。“出”,是出外,出外求学或者做事要行悌道。悌是什么?敬顺,敬重尊长,顺从长辈,这也是孝心的延伸。

    第三件事是“谨”,行为谨慎。《弟子规》里,“谨”的篇幅很长,表面上看,都是教导我们一些小事,譬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这些都是生活小事,但是要知道,小事中能培养大德,就是要从小事里面培养小孩谨慎的这种态度、习惯,当他以后临大事时,自然就能谨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后人称“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有这样的成就,辅佐刘备立蜀国而三分天下,他的成功之处就是恭谨,没有失误的地方。这种德行都是从小事中培养的,所以我们怎么能忽略小事?

    第四件事是“信”,言而有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一定要诚信,怎么能有欺诈、有妄语?这是做人之关键。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我们说话没有了信用,那就做什么都不容易成功,在这个社会也不能很好的立足。特别是现代社会,更讲求信用,购物用信用卡,买房子要按揭,乃至与一切人相处,都要讲求信用,别人相信我们,才愿意帮助我们,我们的事业才能最终成功。

    五件事是“泛爱众”。“泛”是广泛,“众”是众人,博爱众人,与一切人交往都要有爱心。这个爱心是先从孝顺父母培养得来的,所以前面《论语》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孝悌心才能对人有仁爱心。夫子教导我们,不能把爱心局限在自己家里只是对父母而已,要扩展开来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物,要平等博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用同样的爱心爱一切人,“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爱自己的儿女晚辈,也要用同样的爱心爱一切人。

    第六件事是“亲仁”。这是讲自己求学,要选择师友,要懂得选择仁者。亲近仁者,对自己的道业、学问长进有很大的帮助。前面“泛爱众”,是没有选择的,对一切人我们都要敬爱、都要关怀、都要帮助。但是自己求学就一定要师从仁者,这要选择,不能随便。夫子说,“无友不如己者”,不如自己的,或者与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不要向他学习,不要和他做朋友,但是也要爱他。不如自己的,还是爱他,只是不向他学习。

    第七件事是“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指前面六个,孝、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能够力行前面的六条,做得很好了,还有余力,这时候可以学文。所以主次就很明显,贵在力行。如果不力行,先学文,就不是实学。这是把行和文分开来定义,德行是本,根本,像一棵树,它是根本;文是文化,是枝末,我们要知道本末,知道先后。如果不知道本末,就不知道先后。《大学》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先后顺序搞错了,就不能成功。先后是什么?先要重在修养德行,立好这个根本,然后再学文,这样才能入德,才能真正成就圣道。如果我们没有先力行,而只是学文,就会增长浮华甚至傲慢。
    尚须辨明的是,此“余力”所学之“文”,与今日,很不同。孔子当时所说之“文”,并不是现在诗歌小说戏剧统而谓之的文艺,而是那时与礼乐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有人这样解释道:“‘文’是什么?是文化……不是公文档案,不是程文墨卷,更不是风花雪月、娱情写物的诗文。”这个“文”,只是到了后来,渐渐的,才演化成为今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