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推广儒学普及建设和谐社区

2013年11月14日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中国人对于儒学的研究与追求展现出的是对祖先文明崇敬与思考。人们生活的普遍基本单位首先是社区,社区中的环境关系到一个人生活的根本质量。将儒学推广普及到社区生活中,不仅能够满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诉求,还能营造出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2013年11月4日,儒学普及与社区和谐建设暨国际儒联第六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通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针对儒学普及与社区和谐建设的主题发表了文化融合、观点独特的演说。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赵晨(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和根,我们中国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儒释道的思想是我们自己独立的中国文化的根。目前,儒学在国家文化生活、在媒体播出的文化占有和信息占有量、在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幸福制造上、在经济发展的主流程度上、在家庭幸福和谐的承载力上几乎都不占据主流地位,这也说明我们离我们的根越来越远。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大国,在这样一个世界历史文明转型期里,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改变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华文明从历史的梦境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考虑儒学的定位在哪里,让儒学帮助我们真正的建设精神家园。当我们中国人真正回到精神家园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儒学才真正的做到了归根。文化决定价值方向,文明则是决定价值导向。只有用自己的千年文化传承解决短期的社会发展问题,儒学才是真正的利刃之需的学问,这就要使儒学根植于社区、根植于家庭和每个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之中,我们才能说我们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这最终就要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柯远扬(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城市社区建设是党和政府的城市工作基石,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

  孔子思想是以“礼”为出发点的,他认为社会是以“礼治”做诶必要保障的,只有实行“礼治”才能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秩序。我从2004年春开始组织社区成人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将孔子思想精华应用到福州市鼓山苑和谐小区的构建中。在诵读中,提倡多样化,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集体读与个人读相结合,讲解/讲座与讨论相结合。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论语》名句,结合本社区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诸多方面不和谐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吸取孔子思想的精髓,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构建和谐社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孔子和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应用,足以体现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

    孙保平(澳门孔子学会会长)

  孔子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者,其思想学说几乎全为至理名言,影响至今,历久弥新,儒家积极入世,身体力行,具鲜明实践性,与到家的“消极无为”和佛家的“清心寡欲”截然不同。

  儒者,人之需也,墨子认为:“儒者,道义也,君子也,学者也”。西汉韩婴认为“儒,不易之术也”,东汉郑玄认为“儒者,道德也,能安人,服人”。

  “德成而教导,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礼记)大唐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都是在尊孔重儒的良好社会风气形成之后出现的。此之谓用之则昌也。宋徽宗(被俘后被金兵扔枯井中坐井观天者)、大明朝嘉靖和万历帝,尤其是后者,他将“无为而治”发展到极致,竟然有二十余年不上朝,把好端端的大明皇朝葬送。此之谓舍之则衰也。

  综上所述即儒家之道用昌舍衰之不二法则,中国欲重新成为令全世界仰慕之盛世大国地位,舍此之外,并无他途。

  侯楠(贵阳孔学堂管理处主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乎民心民意。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始相继不绝,绵延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为中国群众广泛接受,在世界各地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亦然对教化培育健康、和谐之心态,在现代条件下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独树一帜的功用。

  从贵阳的探索与实践来看:就儒家文明自身蕴含的丰富思想而言,可以大力创新方法方式,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文明素质,引导、教化人们形成一种信仰,最起码有一种道德认知,用一个健康、和谐的思维去看待公平正义与自身劳动成果等问题,在差异化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持心态平衡,推动矛盾化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和睦相处,促进全球大社会、大社区人类的和谐幸福。

  王志捷(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社区是包含多种社会关系和复杂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区成员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发挥协调、整合的功能,培育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社区成员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儒学中蕴含的道德资源和人生智慧,经过创造性转化,可以在当代的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修身齐家、协调人群、服务社会的作用。

  儒家本来就兼顾私德与功德,内圣与外王,具有向现代公共伦理转化的内在优势。但是,儒学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需要丰富其内涵,拓展其意蕴,同时代精神相结合,适应现代社会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为提高公民素质、营造和谐社区、建设文明社会服务。

  冯哲(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则必须认识到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传承与创新。

  儒家对教育及实践极其重视,教育始终是维系儒家生存与发展的主线。书院是传承儒家精神与教育的重要载体与道场。以圣贤为师、以经典为友,构成儒家书院教育的基本特质。重建以儒家核心理念统摄下的儒家小镇,其实质是在儒家理念统摄与感召下的同质人群居住群落,大家秉持儒家理念来从事生产、学习、教育、生活与交往;同时,儒家理念弥漫在建筑布局、景观设计、礼乐耕读、衣冠用具、文体养生、经济往来中,构成一个立体、鲜活的儒家生活形态,是儒家桃花源的现代版,这将成为“美丽中国”罕见的风景,为人文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样板与典范。

  柳河东(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

  现时中国,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自我教育,不是严重缺位,便是存在很大偏失。五项教育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断裂,都难以确保人才的健康成长。儒家经典教育具有五大现实意义:对家庭教育是有力的支撑;对学校教育是有益的完善;对社会教育是有为的担当;对宗教教育是有效的填补;对自我教育是有价值的提升。新时期,大力开展儒家经典教育还具有以下重要的战略意义:有益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益于家庭的幸福美满;有益于民族的素质提升;有益于国家的和谐长治;有益于世界的协和久安;有益于人类的和合共荣。儒家经典教育的任务在于提升国民整体认为素养和培养中华精英(现代君子)。儒家经典教育在培养中华精英上可以有效实现以下五个教育目标:砺志,成圣成贤;养性,温柔敦厚;修身,心正身正;启慧,德乃大慧;增才,提升说、写、干等才俱。

  魏宏亮(北京市门头沟区教科所中华美德课题负责人)

  《三字经》是我国宋元时期出现并流行的蒙学教材,作者将凝练的文字进行巧妙地组合,不但内容丰富,并且合辙押韵,非常便于儿童认读识记。千百年来,《三字经》发挥的不仅仅是一个识字课本的作用,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是具有延续性的,在顺应时代发展的特色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指导下,深入挖掘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使后代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才是广大家长、社区工作者、教师以及文化普及工作者所应肩负的历史责任。

    林纬毅(新加坡道教学院学术顾问,中国华侨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

  中华文化对推广社区教育的机制,始见于《论语》所揭示的“立人利人”和“和”的思想。

  前者见于《论语·雍也》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后者见于《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以及《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立人利人的思想是将个人的修养落实到社会人生,把个人修养和社会、国家责任联系在一起,加上“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及“博施济众”,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和”的思想之处和谐、和同的基本原则:贵和如果只是为和而和,可能沦为没有原则的妥协。君子的和是求同存异,不如小人的苟同而勾心斗角。

  以上两点是推广当代社区教育的基本机制。